到菜场买点新鲜小菜本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对于很多身体不佳的耄耋老人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老小区的高龄老人都面临着买菜难的问题。
在海宁的一个老小区,57岁的徐剑秋和她60岁的丈夫阮鑫泉已帮同幢一对耄耋老夫妻免费代购了3年的新鲜小菜。“天冷的时候两三天一次,天热的时候一天一次。”徐剑秋说。
三年帮忙买菜
“王阿姨,今天的小菜好不好?明天又想吃些啥?”
“今天的小菜蛮好的,明天请帮我们带3斤蚕豆、1盒豆腐和2个胡萝卜……”
“好嘞!”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家住海宁市硖石街道由拳社区鹃湖里14幢的徐剑秋又像往常一样来到邻居王如月的家里,向她询问第二天想吃什么菜。得到答案后,徐剑秋把这个“菜单”告诉了她的丈夫阮鑫泉。第二天早上5点半左右,阮鑫泉去附近的海宁城东菜场买菜,顺便帮王如月代购了所需小菜。早上7点不到,这些新鲜的小菜已到了王如月家。这一幕,只是徐剑秋和丈夫帮王如月买小菜的一个剪影,却让人看着心里热乎。
“我今年89岁了,平时身体不好,开过四五次刀,5年前又患上脑梗。93岁的老伴年纪也大了,平时又要照顾我,不方便出去买菜。徐剑秋和她老公就三年如一日地帮我们义务买小菜,让我们天天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她就像我们的闺女一样。”在王如月家,满头银发的王阿姨对记者说。
笑呵呵的徐剑秋向记者回忆,她帮王阿姨和马大伯代购小菜,始于3年前,“老早以前,我老公和马大伯是邻居,20年前我们搬到鹃湖里,发现他们也已搬到鹃湖里,而且在同一幢,大家又成了邻居。”
“王阿姨有个女儿,对父母非常孝顺,但如今也已60岁了,平时家里非常忙,过来一次挺不容易,天天买小菜送来不方便。”徐剑秋说,当发现王如月的女儿经常给老人带来荤菜却不方便天天去菜场买小菜时,她就顺便帮王阿姨搞起了代购,“后来我出去得少了,就由我老公继续接力。”
真诚帮扶老人
徐剑秋是个热心肠,她和丈夫阮鑫泉除了三年如一日地帮王如月夫妇去菜场买菜外,还会经常上门陪一些年纪大或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聊天,提醒他们在换季时节及时增减衣服。时间一长,一些老人遇到楼道灯不亮、化粪池满溢等情况,都会习惯性地找她帮忙。
鹃湖里的王阿姨至今还记得,两年前的一个傍晚,一场倾盆大雨突然降临,鹃湖里14幢1楼的不少住户家里涌进了很深的水,住在2楼的徐剑秋和丈夫早上起床后发现情况,赶紧一家家地叫醒住户,帮他们“抗灾”,“我和老伴年纪大了,那晚睡得非常沉,天亮徐剑秋叫门,醒来一看,才发现地上满是水。她和她老公让我们呆在楼上,喊来其他人帮忙用畚箕把水弄出去,之后才让我们下来住,真不是一天的好邻居啊!”
“高龄老人行动不便,政府每月都有家政券,凭着这些家政券,外边的家政工会按时上门打扫卫生,这个倒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很多高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比较孤独,如果常年一人独处,就不利于健康。所以,我们社区的‘常青藤’社团里就成立了一个‘关爱空巢老人社’,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大家经常交流,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徐剑秋乐呵呵地说,她今年57岁,老公60岁了,是社区里的“年轻老人”,在她看来,“年轻老人”帮助高龄老人是应该做的事。
记者从海宁市硖石街道由拳社区居委会获悉,由拳社区由鹃湖里、桃园里、由拳里、香溢公寓等多个居民小区组成,除了香溢公寓,大部分小区都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居住着较多的老人,其中不少是空巢老人。“我们社区现有7700多人,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就有140人。为给退休老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服务平台,我们成立了‘常青藤’社团,经常开展多项活动。已有不少‘年轻老人’像徐剑秋夫妇一样经常帮扶高龄老人,情暖邻里。”由拳社区居委会有关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