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美好生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今天是

惊蛰养生正当时,春意盎然万物苏

来源:启航慧养 综合整理
日期:2025-03-05
作者/编辑:启航慧养 综合整理
惊蛰时节,大自然的阳气开始升发,人体的阳气也顺应天时逐渐旺盛。


“春雷乍动,万物复苏。” 当第一声春雷在天际轰鸣,沉睡的蛰虫被唤醒,大地也从冬眠中苏醒,我们迎来了充满生机的惊蛰节气。惊蛰,又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回暖,雨水增多,春耕的序幕也缓缓拉开。

惊蛰时节,大自然的阳气开始升发,人体的阳气也顺应天时逐渐旺盛。在这个关键时期,养生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着我们一整年的健康状态。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惊蛰养生的几个关键要点。


01 起居:早睡早起,适时“春捂”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黄帝内经》


惊蛰过后,白昼逐渐延长,夜晚则相应缩短。我们应当顺应大自然的节奏,培养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建议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休息,早上大约6点起床,这样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和提升。尽管春季的气温总体上呈现回暖趋势,但冷暖变化依然频繁,“倒春寒”的情况时有出现,因此不宜过早脱掉厚重的冬衣。特别是老年人、儿童以及体质较为虚弱的人群,更需要格外注重保暖,遵守“春捂”的养生原则,根据气温的实际变化,灵活调整穿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下肢和脚部的保暖措施,女性朋友应尽量避免过早穿上裙子,以防止寒气从脚部侵入体内。


02 饮食:减酸增甘,润燥养肝

“春不食酸,夏不食苦。”——《千金要方》


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而言,惊蛰期间应当秉持“减酸增甘”的饮食方针。缘由在于春季肝气本就处于上升之势,若过多摄入酸味食物,会进一步助长肝气,进而可能对脾胃造成损伤,所以应减少食用话梅、柠檬等带有酸味的食物。与之相对,多食用大枣、山药、南瓜、小米等甘味食物,能够起到健脾益胃、滋养气血的作用。


此外,由于惊蛰时节常常多风且气候干燥,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润肺、生津、止渴功效的食物,例如梨、百合、银耳、甘蔗等,这些食物有助于缓解因干燥引起的不适感。而像芹菜、菠菜、春笋这类时令蔬菜,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同时还有清肝泻火的功效,非常适宜在惊蛰这个时节食用。


03 运动:舒缓为主,适度锻炼

“春动生阳,春捂养阳。”——中医养生理念


经过一整个冬季的蛰伏休养,人体的各项机能需要逐步恢复,所以惊蛰期间的锻炼不宜过于激烈。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放风筝等较为温和的运动形式,让身体达到微微出汗的状态即可。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或傍晚,避开清晨和夜晚的寒冷时段。


清晨在公园中悠闲散步,呼吸清新的空气,不仅能够舒展筋骨,还能让人心情愉悦;周末时与家人一同放风筝,在奔跑中感受春天的蓬勃生机,促进全身气血的顺畅循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运动前,务必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以防止肌肉出现拉伤等情况。


04 情志:疏肝理气,平和心态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黄帝内经》


惊蛰时节,肝气较为旺盛,人们的情绪容易出现起伏,变得急躁易怒,而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对肝脏的疏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情志方面的养生显得尤为关键。我们需要学会调节自身情绪,努力保持心态的平和与乐观豁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聆听舒缓的音乐、沉浸于书籍的世界、与朋友畅谈交流等方式来放松身心,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从五行理论的角度来看,多聆听角调式的音乐,有助于促进体内气机的舒展,从而缓解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


05 中医:艾灸泡脚,强身健体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学入门》


中医外治疗法在惊蛰期间的养生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艾灸是一种较好的养生手段,可以选取神阙、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每个穴位进行15至20分钟的艾灸,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并出现红晕为宜,能温阳散寒、健脾益胃以及增强免疫力。在晚上临睡前,用艾叶、花椒等材料煮水泡脚,不仅能够温暖双脚,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发挥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此外,还可以通过按摩太冲穴来达到平肝息风、清热利湿的效果。用手指对太冲穴进行按压,每次持续3至5分钟,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适宜程度。


惊蛰,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让我们顺应天时,做好养生保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美好的春天。正如古人所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真正享受健康的生活。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来源: 素材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