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寒露,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这一天,气温更低,露水更冷,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寒凝露重秋意深。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处的“寒”体现了气温的寒冷,“露”则是指露水的状态。寒露之后,天气渐寒,露水渐浓,正如俗语所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形象地描绘了寒露时节的到来,意味着秋天已经很深,天气寒冷,人们开始担心衣服单薄难以御寒。
物候变化
古人以五天为一候,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后,鸿雁排成整齐的队列向南迁徙,仿佛是远方的客人来访;雀鸟因为寒冷,似乎消失不见,传说它们变成了水中的蛤蜊;菊花在寒露的滋润下,绽放出金黄的花朵。
传统习俗
赏秋登高
寒露时节正值深秋,天气渐冷但仍然晴朗,是一年中最适合户外活动的时段之一。古人有在寒露时节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不仅能健身强体,还能领略深秋的自然美景。登高赏秋时,遍地的红叶、青山绿水与天高气爽的秋日阳光相得益彰,构成了寒露节气中的独特景观。
品茶文化
寒露时节与茶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地区,寒露前后是秋茶采摘的重要时机。由于气温降低,茶叶的品质在这个时节较好,尤其是一些高山茶,茶香更加浓郁,口感醇厚。寒露茶因此被视为珍品。古人有在寒露时节品新茶的习惯,这一文化也流传至今,品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寒露时节的茶香与秋意相融,别有一番风味。
寒露捕蟹
在南方一些水乡地区,寒露节气正是螃蟹成熟的时节。此时,河蟹的肉质肥美,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捕蟹活动在寒露前后非常兴盛,人们会利用寒露时节的晴朗天气出湖捕蟹,并举办蟹宴。特别是在江浙沪一带,寒露时节的蟹宴更是秋季饮食文化的亮点,体现了寒露与秋季食物资源的紧密联系。
观赏候鸟南飞
寒露时节,随着气温进一步下降,候鸟开始大规模南迁。许多爱鸟人士会选择在这一时段到湿地、湖泊等地观察鸟类的迁徙过程。这一自然现象不仅是大自然的精彩展示,也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观鸟活动不仅增添了寒露节气的乐趣,也提高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养生提醒
寒露进补应以温润为主,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天气寒冷会引起呼吸道收缩,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寒露后,人们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寒露诗词
初到陆浑山庄
唐•宋之问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
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
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晚景怅然简二三子
唐·李峤
楚客秋悲动,梁台夕望赊。
梧桐稍下叶,山桂欲开花。
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
长歌白水曲,空对绿池毕。
晚次宿预馆
唐·钱起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
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
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
延颈遥天末,如闻故国钟。
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
宋•曹彦约
久谓热当雨,兹来归近家。
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
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
一江三十里,直欲问仙槎。
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
宋·陆游
一枕鸟声残晓梦,半窗竹影弄新晴。
屏深室暖秋垂老,粥美蔬香疾渐平。
叶落知深秋,寒露时节,每一滴露珠都是自然赋予的诗意与远方。
寒露已至,愿你的每一步都坚定而从容,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