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肠道疾病传播
近期,辽宁省多地遭遇了连续的强降雨,正值高温季节,这本就是肠道疾病频发的时期。强降雨可能导致垃圾站、厕所、化粪池等卫生设施被水淹没,污水中含有的病原体可能外溢,污染环境和饮用水源。此外,蚊虫繁殖增多,生活环境受到干扰,这些因素都可能在水灾后引发传染病的流行。若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不到位,极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和暴发,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为防止肠道传染病,关键在于严守以下几项预防措施:
1.严防“病从口入”
在强降雨期间,家庭和庭院可能遭受水淹,此时尤其要警惕食物安全。被水淹过的食物可能受到水中微生物污染而变质,食用后易引发肠道疾病,因此应避免食用。此外,潮湿闷热的天气下,食物易腐败,长时间存放的饭菜、发霉的粮食,以及冰箱中存放超过三天的食物都应避免食用。剩饭剩菜在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
强降雨可能导致家畜、鱼类死亡,这些动物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食用它们可能引起肠道疾病,因此严禁食用。在内涝地区,为预防肠道疾病,应避免生食水果和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2.严格消毒措施
在强降雨之后,对于被水淹没的餐具和其他物品,以及可能被污染的环境,必须彻底清理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对于耐高温的物品,可以采用沸水煮沸超过15分钟的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对于受灾区域的机构,特别是临时安置点、医疗机构、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必须确保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并积极开展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教育和控制措施。
3.重视个人卫生管理
确保个人卫生至关重要,尤其是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和如厕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
同时,要增强自身免疫力,确保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提升身体的自然防御力。若出现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发热或头痛等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二、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在洪水泛滥之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同时辽宁省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也略有增加。根据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数据,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株主要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其中辽宁省以JN.1和XDV系列变异株为主。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目前这些变异株并未导致重症病例数量的增加。
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源是感染者,他们在潜伏期间就具有传染性,尤其在发病的前三天传染性最强。该病毒对人群普遍具有易感性。感染新冠病毒或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老年人和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在感染后出现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更高,但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风险。
除了接种疫苗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维护环境卫生和加强室内通风,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果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应立即评估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前往发热门诊就医:呼吸困难或气促、连续三天体温超过37.5℃、血氧饱和度低于95%、老年人原有疾病加重、儿童出现嗜睡、拒食、喂养困难或持续腹泻呕吐、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腹痛或阴道出血、胎动异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