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锦州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布病等进入高发季节,公众也要提高警惕,做好防护。选择去南方省份或境外旅行的市民,存在感染疟疾、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风险,选择到户外野餐、野营的市民,还应预防蜱虫叮咬致病。
一
暑假出行提醒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注意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应尽量避开他人,注意咳嗽礼仪,要用纸巾、手绢或者肘臂遮挡。旅行期间,需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客运场站、公路服务区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
2.注意饮食卫生:外出就餐时,应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不喝生水,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同时,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
3.注意防蚊、防蜱:应加强个人防蚊、防蜱保护措施,如穿长袖衣裤等。
二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导致死亡,应及时就医。本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也可经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血液、体液及污染物传播。
(一)媒介传播(蜱叮咬):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二)人传人: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发病。特定条件下,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因喷溅、溢洒或干燥后搅动等原因形成气溶胶,吸入后通过口鼻腔黏膜或沾染皮肤破损处而传播。
(三)动物传人:国外有通过接触发病或死亡的猫、犬等动物的血液而感染的报道。
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里,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蜱无所遁形,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一旦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蜱,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如在清除蜱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三
其他感染性腹泻
其他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痢疾以外的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其他感染性腹泻常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甚至昏迷、死亡。腹泻病人应尽早就医,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药物。
预防肠道传染病,关键是管好“手”与“口”。预防措施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搞好环境卫生。洗手是最重要的个体预防措施。工作结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洗手,可以将手上90%左右的微生物洗干净,减少污染的机会;不喝生水,饮用水煮沸后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吃熟食,少吃凉拌菜为宜,吃时应洗干净,生食瓜果也要洗涤;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螃蟹、蚶子、海螺等海产品及水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不可取;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热透;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苍蝇、蟑螂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四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儿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2.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经常对玩具、个人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特别是奶瓶、奶嘴等入口物品。
6.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7.6月龄至5岁的儿童可自愿、自费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五
布病
普通居民如何预防?
1.不吃生的或半生的牛羊肉,不喝生奶,现挤的新鲜牛奶、羊奶,要煮沸后饮用。
2.吃涮锅、铁板或烧烤时,一定要待肉熟透了再吃。
3.饭店、家庭用的刀具、案板等,要生熟分开。切了生肉的刀具、案板等,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他餐具。
4.对布病患者的排泄物、污染物要进行消毒。病人的碗筷,也要用开水煮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