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今年将建设20处标准化社区食堂,建立100个邻里互助养老点,城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要达到100%、90%,医养结合类养老机构占比要达到90%以上。
失智老人照护示范中心,
家庭不愁
据估计,青岛市目前约有7.2万阿尔茨海默症老人 (失智老人)。 2017年初青岛市6个医养结合机构开设了失智老人照护专区,并成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失智老人照护试点单位,收住失智老人200余人,帮助老人延缓病情,社会效益良好。
“让我们从各种颜色的球里找出蓝色,不要着急慢慢来。 ”在市南区颐佳老年公寓,记者跟随工作人员刷了三道门禁,来到了四楼失智老人照护中心,老人们正在这里做康复训练。每位老人身边都有护工或家属陪伴,他们显得十分安静惬意。 “这里的护理相当专业,且软硬件都是最好的。 ”一位失智老人家属介绍。
像颐佳老年公寓这样的失智老人照护中心,青岛已建了10处。青岛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董新民介绍,下一步青岛将在符合条件的所有养老机构开设失智者照护专区,同时也将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批专门收治失智老人的养老机构,并把养老机构延伸到社区打造“失智者友好社区”,让失智老人在社区就能享受到最好的照顾。
社区助老食堂,
吃饭不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吃饭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在青岛市不少社区的老人们不必为此担忧。 “我们这有食堂,10块钱就能吃饱。 ”家住李沧区兴华路街道华泰社区、75岁的社区老人陈龙华高兴地说。
去年10月,华泰社区助老大食堂正式开门营业,广受中老年朋友欢迎。 “我们上了年纪买菜、做饭都不方便,而且儿女们都忙。自从有了这个助老大食堂,我和老伴中午都来这儿吃饭。 ”陈龙华说。据介绍,目前兴华路街道有10个社区,已经建设了9处助老大食堂。针对一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还开展“送餐上门”服务。
据了解,李沧区连续5年将助老大食堂建设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目前全区已建成48处助老大食堂,较好地解决了5万余名老人就餐不便的问题。
据青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青岛市开办的助老大食堂共有432家,在市内六区已达到了70%以上的覆盖率。 2018年青岛市计划新增20处社区助老食堂示范项目。2018年,对于建成的社区助老食堂,每处由市财政给予10万元奖补。 11月底前全部投入运营。
居家养老兜底困难老人,
独居不愁
“我们都是邻居,有空就来这儿打打牌、聊聊天,有时还一起唱歌跳舞。 ”在青岛市市北区兴隆路一处社区互助点,经常响起老人们愉快的歌声。市北区台东街道台东六路社区工作人员敲开了85岁的独居老人蒋铭翰的家门,不仅给他送去了牛奶,还帮老人收拾家,陪他聊天。这是市北区专门面向辖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和失独家庭老人的“幸福敲门”慰老活动。
据悉,市北区兜底保障“三无”老人、困境保障(低保、低收入家庭)老人、重点保障(失能、高龄、独居)老人三步走,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护理等老年人居家所需的基本服务。市北区投入30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独居老人探视服务。
据介绍,青岛全市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已有1322个,覆盖整个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73%,设置社区养老互助点1800多个。 2018年,青岛市城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要达到100%、90%;实现40%以上社区养老服务场所社会化运营,建立100个邻里互助养老点,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城乡所有居家老人。医养结合要达90%以上,病了不愁
医养结合模式改善了医养分离的状况,减少了医疗资源在部分老年人身上的过度浪费,又调动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床位资源实现转型发展。作为最早发展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最有成效的城市之一,青岛的医养结合模式广受国内关注。为应对城市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医养两难”问题,青岛市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融合发展、全面覆盖”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形成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联结合、养医签约、两院一体、居家巡诊”六种医养结合类型。 2018年,青岛医养结合类养老机构占比要达到90%以上,并且充分发挥养老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每个区市建成2-3个“养老联合体”。此外,青岛市还将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做好老龄工作的社会宣传,广泛开展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出台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探索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