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蛰虫始振: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鱼陟负冰: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季,对应人体的肝脏,立春之后,人感天地气机变化,肝脏的阳气也会渐渐升发。《黄帝内经》中提出“春夏养阳”的观点。因此,春季养生的重点是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的特点,使肝脏得以宣达。
起居:早睡早起,护阳养肝
《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意思是说立春时节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顺从春季生发之气。若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脏,因为这是春季养生的基础。
早起能够振奋精神,有利于肝脏阳气升发,肝气舒畅调达,避免春困。《黄帝内经》中提出“故人卧血归于肝”,早睡能保证人体充足的睡眠,既有利于发挥肝脏主藏血的功能,还能起到很好的滋养作用,对肝脏的恢复是十分有益的。
精神:情志调畅,忌怒戒忧
春季为肝脏当令,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在志为怒,喜调达而恶抑郁。春季影响肝脏调达,民间素有“菜花黄,痴子忙”的说法,因为春季油菜花盛开,躁狂类精神疾病春季多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高血压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疾病等,也都与春季肝气升发太过有关。
因此,春季精神调摄首忌大怒,二是情绪低落,生闷气,会引起肝气郁结,表现为精神抑郁,唉声叹气,提不起精神。思想上要豁达开朗、心胸开阔,保持愉快平和的心境,这样不仅能促进肝气疏泄调达,还对于养生保健大有裨益。
衣着:减衣勿早,防风御寒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季适当捂一捂,可减少生病,尤其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立春时节,春风劲吹,温差较大,乍寒还暖,春风于温暖之中暗藏“杀机”,人体肌肤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风邪气抵抗能力有所减弱,骤冷会使血管痉挛,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脏器缺血,则身体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侵袭身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所以,春天一定要注意“春捂”。
锻炼:户外运动,踏青迎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阳气升发,重点养阳,而养阳的关键在于“动”,切忌“静”。立春,应该多去户外运动、晒太阳,使阳气得以宣达,这样可以加快心脏跳动,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身体产生的热量,如散步、跑步、登山、做操、打球、踢毽子、跳绳等,可以改善人体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使大脑得到较多的血液和氧气,从而达到人体脏腑功能正常运行。
此外,户外运动,亲近大自然,有利于肝气疏泄,吐故纳新,可以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陶冶性情。
饮食:增辛减酸,多甘少咸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立春时节,人们多食甘味食物可平抑肝火,有养护人体阳气及健脾的作用,比如大枣、山药、五谷杂粮等,这些食物大部分都属甘。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物类,如糯米、黑米、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等。
春季应肝,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并且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立春时节应少吃酸味食物,如狗肉、鹌鹑、海鱼、螃蟹等,避免阳气升发不足,郁结在内,导致身体出现问题;同时,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摄入过量盐分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总之,立春养生,要适应春生之气,与阳气升发合拍,要以养阳、养肝为原则。
1.按压太冲穴
【取穴】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方法】取坐位,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轻轻揉按太冲穴,力度以局部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分钟,左右两侧穴位交替揉按。
【功效】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揉太冲穴,有平抑肝阳、镇静安神、清心除烦之效,同时有助于宁心安神,提高睡眠质量。
2.揉搓期门穴
【取穴】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方法】以期门穴为中心,另一侧手掌循着胁肋部(肝经循行之处)上下揉搓,以胁肋部发热为宜。
【功效】期门穴为肝之募穴,有疏肝理气、行气活血、通络解郁之效。循着期门穴揉搓肝经,可通畅经络,振奋精神,同时激发肝脏机能,达到肝脏保健的效果。
《立春》
宋·白玉蟾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