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美好生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今天是

不法商家挖“坑”设饵  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要擦亮眼睛

来源:锦州新闻网
日期:2018-01-25
作者/编辑:赵伊娜
一边是媒体、有关部门不断提醒,一边是仍有老年人频繁上当。很多保健品商家打着“免费试用”、“免费体验”的旗号,将老人多年的积蓄卷走。市食药监局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小组负责人周明亮介绍,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没有神奇疗效。老年人不要被不良商家的营销手段蒙蔽双眼,更不要贪小便宜,走进陷阱。

真实事例

  每天早上,如果你在哪条街上看到有许多老年人排很长的队伍,十有八九是在等着听保健品店组织的养生保健课或是领赠品。

  两年前,71岁的刘女士被检查出高血压,求医未果,将目光瞄准了保健品。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进了一家保健品店,商家向她推荐保健品,还邀请其参加“讲座”,于是,她时常加入“排队”的大军。一年多时间里,她积攒多年的几万元都买了保健品,可并没有像商家宣传的那样,高血压根本没好。

  70岁的杨先生患有前列腺炎,白天不敢出门,晚上频繁起夜,尿不出尿、尿道疼。他吃过很多药,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他去保健品店做理疗,商家向他推荐一种保健品,说能根治前列腺炎。一个疗程300多块钱,他一狠心买了三个疗程,药吃完了没效果,想找商家理论,却早已人去楼空。

  为了招揽顾客,很多保健品店会用免费赠送物品吸引人,77岁的郑女士每天拉着保姆穿行在市内大大小小的保健品店,刚开始为的是领赠品,时间长了,便开始买保健品。为了不让子女们知道,她把买来的保健品堆在一间屋子里,孩子们回家的时候,她把那间屋子锁上,现在,她买来的保健品堆了满满一屋子。

  有的老人不管家人怎样劝说都不行,非要买推销的保健品,90岁的张老爷子在一家保健品店看上一张几千元的床垫,执意让人给送回家,家人没办法也只能听之任之。

  说起买保健品的事儿,不少家庭都有故事要说,每一个镜头都很相似,老人的执拗会让家人头疼又无奈。

常见手段

  据周明亮介绍,商家常用的推销手段有三类:

  送货上门。商家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把他们“请”到店内,然后送货上门。一些“高端”商家甚至组织老年人组团旅游,在旅游期间向其推销商品。

  会议营销。商家租一个会场举办“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邀请老年人“听课”,推销产品。会议结束后,商家通过签到登记的联系方式,给老年人打电话卖药。

  网络售药。一些商家开辟网页或者在网站进行链接、通过微信销售产品。不少老年人都有智能手机,看到这些销售信息,会主动与商家联系。

专家解析

  周明亮告诉记者,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上当受骗,究其根源,子女对自己父母的健康情况不了解,工作和生活忙又没时间陪父母,让不法商家趁虚而入。商家在讲座的同时也给老年人“洗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现在不花将来没机会花;什么都是别人的,唯独身子骨是自己的。还有一些商家打“亲情牌”,只要有老人进店一定笑脸相迎,嘴上还甜甜地叫着“老爸”、“老妈”,让孤独的老年人立马有了“家”的温暖感觉,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健康需求和贪小便宜的心理,这时让老人掏腰包也就顺理成章了。有了第一次购物的经历,商家们会不时地和老人电话联系,嘘寒问暖,处得跟家人一样,听说有新产品到货,老人们也乐得去体验。

专家支招

  时下,老年人非理性消费群体可分为六类,责任型(怕给子女添麻烦)、无知型(缺乏相关知识)、轻信型(有一定知识但易相信专家或过于自信)、社交活动匮乏型(缺乏兴趣爱好)、赠予型(子女关心较少)、贪便宜随大流型(缺乏主见,易受影响)。一些“有钱又闲”的老年人存在消费需求,但社交圈子小、知识相对匮乏,易被免费旅游、讲座、义诊等活动诱导,购买质次价高的产品。

  提醒这些老年人不要否认自己对子女的需要,不参加非社区组织的活动,不相信小广告,不给商家留下家庭地址和电话。因为,有调查显示,常参加社区活动、配偶健全、与子女关系好的老人,受骗几率小。所以,子女平时多陪陪父母,把好父母的“财政关”,不给那些人可趁之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