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10月24日,霜降节气,也是秋天最后的一个节气,霜降过后,意味着冬天要来了。
此时的天气,白天还有些秋高气爽,比较暖和,但到了晚上,温度下降很多,温差很大。
而冬天,自古以来就是老年人的生死坎,“老年难过冬”的说法一直有流传!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关所有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这事你一定要搞清楚。
老人过冬难在哪?
诱因找到了
“老年难过冬”的说法自古就有。在古代,是因为冬季气温低,取暖难,容易冻死,那个时候医疗技术也不发达,像乾隆帝、康熙帝、同治帝等等,都死在严寒的冬天。
而现在是因为气温低,温差大,容易造成老年人血管还出现极度收缩情况,对高血压很不利;血压控制不好,就容易发生中风;而血管收缩后,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
在国内,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数据显示,冬天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要比夏天高出41%。因此,中医专家指出,中老年在霜降养生时,最重视的应该是防寒保暖!
霜降不防寒
中风、心梗、血栓全来了!
俗语有“霜降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现在很多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而霜降节气时,不仅气温低,还时常刮大风,极容易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从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栓的形成。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室外温度每降低1摄氏度,人体收缩压约升高0.19毫米汞柱,舒张压约升高0.12毫米汞柱。
所以,千万别小看了秋冬天,这时的低温对中老年人,可有着不小的威胁!
它不仅会增加心脏负荷,引发心绞痛、心梗、猝死等疾病,还提高了脑溢血和脑血栓发作的机会。
因此,不想要被这些疾病找上门,大家就一定要注意保暖!
防寒小贴士:
中老年人冬天出门时,最好戴个帽子,披上围巾,避免头部和颈部受寒,引起头部血管收缩和痉挛;
每晚用热水泡脚20分钟,可以有效疏通足部筋脉。
预防秋燥有讲究
很多人都搞错了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
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
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为防止秋燥,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类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及各种豆类制品等。
秋燥时节,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
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
“霜降”时节
这些健康常识要知道
衣:腰、背、膝、足的保暖很重要
进入“霜降”,气温骤降,是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及骨关节疾病复发的高峰期,腰、背、膝、足的保暖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