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湿气是很多不适甚至是疾病的源头。
“湿”是中医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中的一种,最为难缠。
中医所说的“湿重如裹”,是身体湿气重,感觉被包裹着,像是穿着件半干的衣服一样别扭。
湿气分外湿和内湿:
外湿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痤疮、神经性皮炎等,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等侵袭人体所致。
内湿多表现为脾胃功能受损,食欲不振,大便黏腻,胖而无力,这是因为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
中医有句话叫做“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意思是说,相比风、寒、暑、燥、火,治疗湿气更为困难,它的厉害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
湿气喜欢与其他邪气共同“作案”。湿与寒在一起,称为寒湿;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容易侵犯多处脏腑而致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哮喘、肺结节等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疾病甚至恶性肿瘤都与湿邪有关。
湿邪用不对方法很难将其打败。因为湿性黏滞,容易与其他病邪相互作用,使病情更加复杂、迁延难愈,最为难缠。
现代人饮食偏好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不爱运动,贪凉喜冷,无形中加重了体内的湿气,若只知道祛湿而不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难以治本。
入伏是祛湿的最佳时间
夏季,人体气血及阳气相对较为旺盛,符合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病原则,可借身体内的“旺火”赶走湿邪,此时可以说是祛湿的最佳时间。
湿气产生的原因复杂,自行盲目调理不仅不能祛湿,还可能给身体埋下新的“祸端”。
湿气缠身并不是单一症状,应综合全身情况综合判断。如果原因没找对,使用了错误的调理方法,反而对人体有害,给身体“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