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福利院学习上网
社工同老人交谈
老人在书画室作画
重医附一院青杠养护中心护理人员给老人量血压
老人们在手工室编制手工艺品
2017年12月28日重庆市养老服务协会成立
大石坝居家养老促进中心-医生志愿者来给社区老人传授卫生健康知识及养生知识
志愿者教老人手机上网
近年来,我市坚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发展原则,把养老服务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医养融合作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
市民政局表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没有休止符,更需要以跑步姿态打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升级版,满足好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下一步,我市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养老服务均等化制度,探索由机构兜底向资金兜底转变的保障模式,通过直接供养、政府购买服务、老年人补贴制度等方法,建立普惠性的基本养老服务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努力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公平感和幸福感。
A “千百工程”打破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边界
近日,北碚区碚峡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已有不少老人,很是热闹。这个养老服务中心面积有770平方米,属于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式服务,建有食堂、电脑室、书法室、棋牌室、理疗室等区域,能满足老人基本的生活与健康服务。中心每天还会开设不同的培训班,从健身养生到学用电脑、手机,内容丰富。
王奶奶吃过午饭,早早就来练习电脑打字了。她是一位退休教师,虽已89岁高龄,心态却很年轻,得知中心下午有电脑培训班,就先来练练手。“电脑学会了,我还要报名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据大数据分析,大城市老人有养老意愿的人群划分90%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机构养老。
过去5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养老服务列为民生实事,已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00个。为满足更多社区老人需求,到2020年,我市将实施“千百工程”,通过新建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00个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覆盖80%以上城镇社区和60%以上农村社区。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规范的社会化养老和社区服务体系,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同时解决配套支持体系不完善、服务平台缺乏、设施网点不够、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江涛认为,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00个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打破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边界,有效利用社区企业、机关、学校、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一方面拓展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机构内的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专业化服务延伸到周边社区有需求的老年人,充分发挥专业资源的最大效能。一方面在社区内大力发展嵌入式养老机构,就近就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短期照护等专业化服务,实现机构养老专业化与居家养老亲情化的结合。
今后,我市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将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采取不同层次的照料形式,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专业人员上门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站服务——养老机构服务”相互衔接的照料体系,引导老年人根据自身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养老服务模式。
B 构建医养联盟营运体系
在璧山县青杠街道辖区内的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环境不输于宾馆,医疗服务不输于医院。与传统养老院不同,它依托重医附一院的医疗护理技术和仪器设备,为入住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保障,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全程无缝对接。
据了解,住进老年护养中心的老人,每人手上会佩戴一个腕表,它是由护养中心和专业公司合作研发的。系统根据参数的设置能够实现对每个老人的定位功能,不仅能监护老人的安全,护理人员也可以根据这个功能对老人在不同活动区域所待时间的数据,分析哪些老人可能对哪项活动更感兴趣,从而更科学、合理地为老人制订护养方案。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我市将大力构建医养联盟营运体系。江涛介绍,按照国家对医养结合的要求,到2020年,所有的养老机构都必须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针对这一目标,市民政局将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订医养结合备忘录,与中国四联集团、重庆医药集团等实力单位一道,共同打造医养联盟营运平台,探索医养结合营运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需求。
到2020年,我市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养老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达到100%。
C 精细化管理促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
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护理人员为老人洗脸、梳头,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观察-准备-梳头-备水-洗脸-整理”,服务时应洗净双手、动作轻快、避免拖拉拽等动作,梳头时若遇到头发严重打结应使用30%的酒精润湿后梳理。
据了解,该院已初步建立起“按标准服务,用标准管理,依标准考核”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已实施标准88项,建立了32项服务流程,统一了25项技术方法,明确了43项服务要求,基本涵盖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点位。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养老机构1400所,社会办养老机构385所,养老床位达21.2万张。
2017年12月4日,全市城镇养老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开班,市民政局首次把不同性质不同所有制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企业等组织在一起,开展为期一周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公益培训,目的就在于通过学习国内外养老服务先进理念,提升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水平。
江涛介绍,下一步,市民政局力争每年培训1000名以上养老管理服务人员,探索将薪酬与职业资格等级、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年限和年度工作考核结果挂钩,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业,提高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到2020年,我市民政部门将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服务。如: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投资准入,优化审批流程,加强行业信用建设,推动制定养老服务行业标准等。
到2020年,全市将新增养老服务床位3万张,改造现有床位1万张,社会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2万张,养老服务床位达到2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5张;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200家,培育10家连锁化养老机构,改造升级乡镇敬老院100所。
D 政策“加码” 构建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
据了解,近20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并呈现出进入早、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多、空巢化的特点。市委市政府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出台了18个养老服务政策文件,建立了全市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立了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了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既有指导性,又有操作性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江涛认为,做好养老工作,与破解社会重大历史性课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息息相关。
他介绍,目前,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修订完善《重庆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并由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将于3月1日正式施行;编制《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降低准入门槛,精简行政审批,提高养老机构床位补贴,对新建的自有产权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将从每张5000元提升到平均10000元,利用租赁产权的养老机构建设补贴从每张1000元提升到5000元,且扩大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降低了劜机构的运营成本;制定《重庆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实施方案》,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让老年人体会到“养老就在身边”的便捷感和获得感。
“这些实实在在表明,重庆养老工作的重点将放在规划制定、政策统筹、部门协调、体系建设、市场培育和行业监管上,具体服务供给将更多地从自管自办让渡给社会和市场,以期实现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江涛说,作为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老龄事业路线图,党的十九大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指明了方向,未来3年,重庆养老服务市场将全面放开,新时代的养老事业必将迎来蓬勃生机。
今年,市民政局将重点实施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1333”(夯实一个基础,打造三大平台、构建三大体系、实施三大行动)工作方略,加快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发挥行业自律平台作用——
我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成立
2017年12月28日,全市养老服务协会正式成立,将在政府和养老机构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发挥行业自律和监管作用。
据悉,重庆市养老服务协会将致力于办好行业服务、行业培训、行业自律,推进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工作,推进医养融合深度发展;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挖掘养老服务市场潜力,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业的市场活跃度;催生更多养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加强养老服务行业宣传,树立行业良好形象。
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养老服务协会的成立,对搭建政府与养老服务业间的桥梁,对我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老龄事业和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厘清政府与社会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不同职责,对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权益,促进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