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的失眠症患者失眠刚开始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应激性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中最常见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人际冲突、信任危机、缺乏社会支持、对他人的依赖得不到满足、不适宜的心理防御机制等,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但在失眠慢性化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对失眠的认识、睡眠行为就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要克服失眠,首先要注意保持健康心理以及对睡眠的客观态度。
01
对睡眠的认知因素,导致失眠
有些病人认为睡眠不足会对身体重要脏器造成巨大损害,因此过度担心;还有些人认为只有每天达到8小时的睡眠,才能满足自己的生理要求,一旦达不到要求,这种观念自然会引起情绪的紧张,加重失眠。还有的是对镇静催眠药的心理依赖。病人因长期服药,主观臆断认为自己对药物一定不敏感了,因此反复要求增加药物,并因此忧心忡忡,影响入睡。其实睡眠就像人的心跳一样,凭主观意念是无法控制的,它受生物节律的影响很明显,应当放弃对睡眠的控制,困了就睡,睡不着就不睡。
02
对失眠的焦虑,加重病情
由于失眠者对睡眠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或受到白天心身痛苦的影响,上床以后经常为睡不着而担心,被称之为睡眠预期性焦虑。情绪焦虑会引起人体生理代谢活动加强,使某些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并且情绪焦虑水平越高,这些生理活动越强,激素水平也越高。如果夜间这些生理活动加强,则会影响到大脑皮质,使其抑制不完全,结果就会导致失眠。
03
违反生物钟的习惯
违反生物钟的习惯也是造成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不良的生活行为。其中以睡前饮茶、吸烟和饮咖啡对睡眠的影响最为常见。
②晚上临睡前锻炼身体或从事强烈的脑力活动等。
③睡眠习惯的改变。养成定时入睡起床的人,作息很规律,便会形成条件反射性入睡,一旦搅乱了正常的作息规律,就会造成睡眠障碍。如:过度的夜生活,熬夜工作,刚开始进行“三班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