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农村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没有农村发展,城市化就缺乏根基。衡量城乡一体化,经济增长并非唯一标准,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也是一项重要指标。无论你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享有幼有所学、困有所依、病而无惧、老而无忧的生活,这才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近日召开的全市城市现代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持续增进城乡居民福祉,推动发展成果普惠共享的目标要求。以积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为愿景,各政府职能部门纷纷行动起来,以更加科学的政策措施促进人人安居乐业,提高全体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优化资源配置,让人人享有良好教育
优质的基础教育一直是无锡的一张靓丽名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乡空间新格局的确立,我市区域人口数量和分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加之外来人口持续增长、“二孩”政策效应显现、户籍政策总体放宽等因素,教育资源配置、城乡均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太湖新城、惠山新城等热点地区近年来集聚了大量人口,入园入学适龄儿童特别多,但区域内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资源不足,出现了新的“入园难”“入学难”现象。
城乡居民对接受优质公平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部门如何回应?——今年新改扩建84所中小学、幼儿园,目前项目开工率已超过50%,已完工项目达到9个;提高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依托市属优质资源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支持太湖新城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一项项举措正在为实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努力着。下一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和措施也越来越明晰。市教育局局长唐加俊说,我市将以常住人口为基准,按照每1万人左右设置1所幼儿园、1万至2万人设置1所小学、2万至4万人设置1所初中的标准,进一步统筹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坚持“未按规划配建,周边住宅用地不得出让”的原则,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交钥匙”工程,确保规划配建学校与住宅先期项目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监测制度,动态掌握每一所学校的校园建设、教育装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等状态信息,及时分析并补齐短板,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持续改善教育民生。
创造更好条件,让就近诊疗更加靠谱
近年来,我市完成了一大批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医疗服务的硬件越来越完备。同时,肺移植、烧伤等重点专科建设提高了我市医疗服务的软实力。但由于医疗资源不均衡,三甲医院人满为患,部分社区医院病人稀少的现象长期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村民选择进城看病。按理来说,基层医疗机构应该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何那么多人宁可舍近求远?主要原因是家门口的医疗机构里缺少让人放心的医护人员。
这种冷热不均的尴尬局面如何破解?市卫计委主任谢寿坤说,我市将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打通卫生人才进入农村及基层的通道,切实解决基层人才问题; 制定出台人财物统筹管理、绩效分配、医保支付、药品供应与服务价格等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推进区域内医疗资源优化整合、共建共享,形成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新机制。今年,全市对2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硬件提档升级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目前,市卫计委还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着手起草《关于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融入城乡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之中。
统一城乡标准,让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44%;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34%。参保人数逐年增长,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但目前市本级、江阴、宜兴三个统筹区之间处于相互分割状态,锡澄宜区域间保障水平不均衡。近年来,全市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8类标准”全面提升,水平居全省前列。但城乡基础设施配备不够均衡,救助标准还不统一。
市人社局局长吴春林说,全体城乡居民应当共享改革发展的“阳光雨露”。下一步将在大市范围内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和财政补贴标准,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筹资机制和财政补贴标准。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动养老保险平衡发展,真正实现“人人有保障”、“一视同仁享服务”。
今年上半年,精准救助、居家养老等10项政策落地,一场场“及时雨”普洒城乡困难群众。市民政局局长葛恒显表示,下半年将重点聚焦“支出型”贫困家庭深度救助、重大病致病返贫、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再调研出台一批新政,不断优化民政服务供给的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推动城乡基础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至2020年,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两类标准将实现城市与农村、市区和江阴、宜兴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