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美好生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今天是

防治脱发的“偏方”靠谱吗?这些注意事项你要知道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21-06-16
作者/编辑:人民网
最近,一场体育赛事的噩耗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甘肃越野马拉松事故导致21人死亡!一场体育赛事造成这么多人员的伤亡,大家反应都为:怎么可能?!可这场悲剧就是发生了。而这起悲剧的关键,有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词:失温。

最近,一场体育赛事的噩耗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甘肃越野马拉松事故导致21人死亡!一场体育赛事造成这么多人员的伤亡,大家反应都为:怎么可能?!可这场悲剧就是发生了。而这起悲剧的关键,有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词:失温。


 

1什么是失温?如何预防和应对?

 

失温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这个词语非常陌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户外运动感兴趣,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也频频发生,其中失温又被称为户外运动的“头号杀手”。所以到底什么是失温?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马拉松跑步这么热的运动,参赛者还会失温?

 

1.想要了解失温,就要先了解体温调节

 

人体的核心温度是固定在37~37.5℃,除了生病发高烧或者发低烧会有所波动,其他时候体温都是非常稳定的。人体表面温度有时候可以波动,但核心温度一定是稳定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精密的“体温调节器”来精密调节我们的体温。

 

2.那为什么会出现失温呢?

 

当产热速率低于散热速率,体内热量越来越少、不足以保持体温,就会出现“失温”现象。人体处在冷环境(甚至不需要很寒冷)中,缺乏衣物和住所保护,维持不了核心温度,失温就有可能发生。例如这次事件,在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突发的恶劣天气加上跑步出汗,衣物湿透了,身体皮肤直接接触到冷风冷水,造成热量对流和传导散热,体内大量热量损失,身体核心温度难以保持在标准范围。通常来说,外界温度越低,风力越大,环境湿度越高,越容易失温。失温严重时,3小时内就可能出现死亡,致死率很高。而这次有21人遇难!非常痛心!

 

3.失温分为几个阶段?

 

及时发现和识别失温,快速采取措施非常重要。当失温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会变得行动迟缓,如果忽略掉身体报警信号,误认为只是“有点疲惫”,觉得再坚持一下就没事了,就有可能酿成悲剧。失温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严重的,人体会顽强地通过代偿机制与这种低体温对抗。所以当暴露于低温环境后,会由轻到重逐渐失温。让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一下失温的几个阶段。

 

①精神状态完全正常,感到“有点儿冷”。核心温度在35℃以上,此时身体表层皮肤周围血管收缩,减少热量从表层皮肤散失;身体开始产生产热激素;内脏开始增加产热;身体开始有寒颤反应。通俗点来讲就是“瑟瑟发抖”。这一期间立刻采取恢复体温措施,人体不会有太大损伤。

 

②判断力下降,说话不清楚、动作不协调。核心温度在32℃-35℃,此时身体处于轻度失温状态,开始算作医学上定义的低体温症。身体为抵抗低温的产热还在进行,但已不足以维持正常机体功能了,此时身体会产生心跳加速、呼吸频率加快等反应;还会出现反常的尿多。此时已经很难靠自己脱困了,急需外界帮助。

 

③意识慢慢丧失,各种反射变得迟钝。核心温度在28℃~32℃,肌肉战栗产热也不再进行,从心跳快变成了心律不齐,此时处于中度失温状态。身体可能会出现冷到反常脱衣服情况,这是身体“实在是撑不下去”的信号,需要立刻采取救援,否则将变为重度失温。

 

④没有意识,没有寒战,低血压,心跳减慢直到慢慢停止。核心温度低于28℃,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难以拯救的重度失温了。

 

4.如何处理失温?

 

感到“有点儿冷”时,首先要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紧急扎营,尽快脱离低温恶劣环境;然后立刻采取保暖措施:盖被子、加厚衣服;如果因剧烈运动或下雨导致身上衣物被浸湿,需尽快把湿的身体擦干,换上干衣服,用睡袋或厚衣物将全身包裹;注意不要直接接触冰冷的地面,可以隔一层睡垫等。

 

当身体出现核心温度在35℃以下时,则需采取核心温度加温措施,可用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同时尽快给身体补充流质热食,例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注意,此时一定不能靠饮酒升高体温,可能会导致失温加剧等情况。

 

2这类越野赛如何防止意外发生?

 

此次悲剧发生后,各地新闻也密切报道,还原了当天比赛的各种细节。比赛地点为高海拔地区,地况复杂,出现极端天气是存在一定概率的。比赛当天开赛没多久便出现刮大风、下大雨、下冰雹等极端天气,而参赛者普遍穿得少;大部分参赛者考虑因为在运动,身体还热着,没想过会出现失温这一情况。而当身体出现视线、意识模糊时,才意识到危险,结果却在几分钟之内使不上力气了,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极端天气会让每一个环节的困难成倍放大,而这场悲剧发生的最大原因是:存在侥幸心理!有句俗话: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所以我们在运动前和运动中都要对自己、对外界环境有清楚的认识,不要为了赢得比赛而失去生命!


脱发等头顶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给人们心理带来伤害。怎样才算脱发?民间的治疗脱发“偏方”,哪些是靠谱的?


 

怎样才算脱发?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专长毛发诊治的段晓涵医师介绍,根据毛囊的数量和毛发生长周期,头发一天掉50至100根属于正常。如果每天有超过100根头发脱落,其实就属于脱发的高风险群体。建议不妨花个一周时间观察每天脱发的数量,并还可以在洗头发之前自己简单地做一个“拉发试验”,即用手自发根至下捋头发,脱落3-5根以上提示脱发情况处于活动急性期。

 

脱发有哪些类型?

 

据了解,脱发疾病病种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雄激素性脱发,多见于男性。在我国男性发病率大约为20%,女性大约为6%。雄激素性脱发主要与雄激素和遗传因素有关。

 

此外,休止期脱发也比较常见,诱因如精神压力、药物、内分泌系统疾病、产后等等,女性较为多见。

 

另外一种与自身免疫性相关的斑秃(俗称“鬼剃头”)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发病率大约为2%,可以表现为类椭圆形脱发斑片,也可以表现头部毛发全脱失(全秃),或者全身毛发脱落(普秃)。


防治脱发要注意这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石浩强表示,临床上对于雄激素性脱发,可用口服或外用药物来加以治疗,如口服非那雄胺、度他雄胺、螺内酯、环丙孕酮等,或外用米诺地尔等。此外,中药也是应对脱发的手段之一。另外,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药并非无毒副作用。

 

服用中药来生发或乌发,同样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其中尤以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所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最为多见。很多人将何首乌视为乌发神药,且盲目认为中药无毒而滥用,最终出现了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问题。

 

2.生姜治脱发,毫无根据。

 

有些人对于“生姜能治疗脱发”深信不疑。事实上,生姜的主要活性成分会引起毛囊真皮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毛发生长,所以并不提倡使用。

 

3.补充维生素治疗脱发,证据还很有限。

 

维生素C是抗氧化剂,维持其正常摄入对于预防和治疗缺铁所引起的脱发是有作用的;有证据表明,维生素D除了在维持足够的血清钙和血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其在毛囊中的作用可以从患有依赖性维生素D佝偻病2型患者的脱发中得到证实;维生素E可参与氧化和抗氧化的平衡,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损害;铁、硒、锌等微量元素的缺失与脱发也存在一定关系,对于头发重新着色也有一定帮助。

 

尽管从单项研究看,维持体内维生素水平均衡对脱发、灰发有一定帮助,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权威证据对此加以验证,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为生发而大量服用维生素。

 

4.依靠洗发水治脱发,不靠谱。

 

在治疗脱发、白发时,人们往往还寄希望于一些宣传具有乌发、防脱发成分的洗发水。这类洗发水都属于化妆品,或许有一定的辅助保护头发的作用,但洗发水与头发、头皮接触的时间很短,不可能以此来达到乌发、防脱发的目的。

 

脱发者应根据自己是油性皮肤还是干性皮肤来选择适宜的洗发水。油性皮肤建议一天洗一次,并及时清理皮肤分泌的油脂;干性皮肤建议2~3天洗一次,并选用温和、保湿的洗发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