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1岁的徐先生因吃20多个柿子而被诊断患“胃柿石”,之后辗转求医多家医院,花费3万多元才治愈出院,令人触目惊心。为了指导大家正确食用柿子,笔者专访了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恩湘教授。
他介绍说,食用柿子有以下五点讲究:
1.不宜在空腹情况下食用。人体在空腹,即胃酸分泌量达到高峰时,也是人体感到饥饿的时候,如在此时食用柿子,柿子里的鞣酸在胃酸作用下,会使胃内蛋白质形成不可溶的沉淀物,再被柿子中的果胶和纤维粘附后,即形成“胃柿石”,故宜在饭后两小时内吃。
2.合理搭配。在中医学中,螃蟹与柿子都属于寒性食物,故最好不要同食;另外,蟹、鱼、虾等的蛋白质含高量,在鞣酸的作用下,容易凝固成块,即“胃柿石”。
3.酒后不宜吃柿子。酒后食用柿子会影响消化,易造成肠道梗阻。
4.进食柿子时,应待熟透、去皮后再吃,且一次不能多吃,因大量的柿子皮或未成熟柿子,在胃内易形成固体性的团块,极易导致“胃柿石”。
5.因柿子的果胶有收敛作用,故有便秘者忌食。
专家还特别强调:进食过量柿子后,如出现餐后上腹部有压痛、重压感、痉挛性疼痛、胃梗阻感,或摸到光滑可移动的硬块,有周期性恶心、呕吐,即可能产生了“胃柿石”。体积较大的“胃柿石”,可引起黏膜损伤性溃疡、出血,严重者可致胃穿孔和腹膜炎。如遇大出血或穿孔时,则需急诊手术治疗;体积较小的“胃柿石”,可在胃镜下行碎石器捣碎,再行洗胃或直接取石治疗。
据《大众卫生报》 段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