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常淇)12月8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宣传活动在我市举行,再次使“垃圾分类”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自我市开展该项工作以来,人居环境有了显著提升,市民对该举措赞不绝口,并希望通过这次宣传活动进一步树牢“垃圾分类”意识,使锦城的文明风貌更上一层楼。
昨天,记者就此在我市城区进行走访,许多居民区的垃圾桶已更换为分类垃圾桶。记者在洛阳路六段附近的一处居民区看到,分类垃圾桶一共三种,绿色为可回收物、黑色为不可回收物、蓝色为厨余垃圾,不同的垃圾都躺在各自的“家”中。
一名负责回收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垃圾分类刚开始实施时,多数人还没有养成按类投放的习惯,多数是看哪个垃圾桶空着,便一股脑全部丢进去。个别人甚至还将建筑垃圾一并扔进去,给垃圾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可回收垃圾桶中混淆着大量剩饭、剩菜、腐烂的水果,而在不可回收、厨余垃圾桶里却有矿泉水瓶、旧报纸和易拉罐。而经过一年多的培养,以及各平台的大力宣传,许多人已经养成了按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不仅居民区环境变好了,也使我们的清洁回收工作变得更容易。”
松山新区泰景山城社区,是本次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地点之一,活动当天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丢沙包、扫码答题等活动,切实提高了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度,促进了居民习惯养成。该社区居民陈女士表示:“通过这次宣传活动,让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利弊、危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前自己经常忘记分类投放垃圾,也总能看到有人把外卖来的麻辣烫、米线不加包装地随手扔进垃圾桶,里面的汤洒出来后极难清理。今后大家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处理这类垃圾时,要将里面的油汤沥干后,再包装好扔掉。希望人人都能将垃圾分类刻在自己的文明准则上,培养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一起努力,使锦城更美、更靓。”
随后,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居民区如此,我市城区的多条主要街路也早已将垃圾箱更换为分类垃圾箱。一侧是其他垃圾,一侧是可回收物。多数行人都已经养成了分类扔垃圾的好习惯,可对于一些不常用、不好辨别的垃圾,还是会随意乱扔。为此,大家还需多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增强对垃圾类别的辨认能力。
小贴士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
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及其容器、过期化妆品等。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