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改革开放后,晋江经济迅猛发展,1992年以来经济实力连年居全国前列、福建省首位,县域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此外,晋江是我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200多万人。
近年来,晋江市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保障,并善用海内外人士、当地企业家的爱心捐款,为老年人构建起了安全、有尊严的保障和服务体系。该市先后获评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福建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民政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初步形成了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晋江经验”。
集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敬老院三项功能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自2002年至今的15年间,募集善款28.7亿元,已累计投入14.3亿元开展“解困、助学、助老”等慈善活动和公益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和资金支持下,目前全市建成养老机构46所,在建养老机构48所,老年活动中心505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57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覆盖率达到53%……
组合重拳 领导得力
在罗山街道兰峰社区,居民早早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他们在这里跳舞、唱歌、打乒乓球、下棋、打麻将,甚至什么都不做,就是为了和老友聚在一起聊天。该社区原来没有活动室,闽南楼房一般都有架空层,于是市政府、街道、社区三方共同投入40多万元,将架空层封闭,改造出540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并聘请了专业的社工为老年人服务。
在相距不远的青华社区,这里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同样热闹非凡。这是一个回迁小区,居民原本就是相熟的老邻居,就更爱往这里聚集了。据介绍,该社区有630多位老人,每天在这里活动的有100多位。77岁的李端阳告诉记者说,我每天吃完早饭就过来了,给大家读报纸、讲新鲜事,他们都很爱听。中午服务站有免费的午餐,我们想吃什么食堂就做什么,吃完我们就在日间照料室里休息一下,即使俩人挤一张床我们也懒得回家,孩子们也很放心我们在这里。从活动室建成到现在的7年间,我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说到高兴处,李端阳老人还拿出了她创作的诗念了起来:感谢党的好领导,居家养老有依靠,大家集中在一起,互相照顾好无比,老人晚年受重视,多亏党的好指示……集体生活有秩序,各人吃呀笑眯眯,饭后争先洗碗筷,创建文明新风气……
晋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遍地开花,得益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该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市人大、市政协连续5年将养老工作列为重点建议、重点提案,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养老工作进行专项视察检查。晋江市政府连续6年把养老设施建设与管理纳入对镇街绩效考评的工作指标,连续6年将养老相关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民政、财政、国土、规划、老干部局、卫计、文体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都在各自范围内对养老设施建设和管理提供必要支持。
在政策保障上,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晋江市推进“十三五”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等多份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任务。在规划建设上,明确按照人均用地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在用房保障上,村级敬老院用地预留2至5亩,每个村(社区)和居住小区设置不少于3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设施。自2010年以来,晋江有序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对服务设施、服务网络、服务制度、服务队伍和服务成效进行统一要求,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运营方面,鼓励各村(社区)结合本地实际,突破行政村界限,通过购买社工、整合资源、建立志愿队伍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行星级评定,按考核结果,分别给予三星、四星、五星级居家养老服务站2万元、3万元、5万元的“以奖代补”奖励扶持政策。在老年活动中心方面,加大福彩公益金对老年事业的支持力度,对新建老年活动中心,老干部局每个给予补助6万元,民政局每个补助5万元,镇街每个配套补助4万元;对修缮和添置养老设施设备的,民政局给予3至5万元的补助。2010年以来,该市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扶助338个村(社区)建设老年活动中心。
自2015年以来,晋江积极顺应“9073”养老需求新格局,探索推行“虚拟养老院”,依托第三方服务机构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并与晋江便民服务中心平台“12345”热线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平台进行服务统筹派单管理,为全市约2000名五保、低保、优抚、五老和空巢、孤寡、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购买集生活照料、家政护理、日常保洁、人文关怀和紧急救援等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上门服务。
撬动慈善力量和民间资本的“政府智慧”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去年5月27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习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发展老龄事业需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养老,决不能仅仅由党委和政府来唱独角戏,必须发动起所有的爱心力量,使之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那么,晋江的优势在哪里呢?
著名侨乡,是晋江的第一张名片。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晋江人移居海外,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祖籍晋江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有300万人。不管身居何处,晋江人始终情系桑梓,为家乡事业和家乡人踊跃捐款捐物。从1992年至今,他们为家乡捐款28亿多元人民币。
民营企业,是晋江的又一张名片。该市是拥有最多国家级品牌的县级市,先后获中国驰名商标73枚、中国名牌产品21项、国家免检产品76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项,7项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 5个品牌入选“亚洲品牌500强”、3个品牌入选“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4个品牌入围首批300家“全国重点保护品牌”。
晋江,自古就有慈善的传统,晋江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慈善的基因。明代人称“富不过李五,善不过李五”的大慈善家李五,就是晋江人。如何挖掘晋江人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发动他们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养老事业当中来呢?晋江的党政部门,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在晋江的城乡采访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农村敬老院,记者惊讶于基本都做到了免费吃住,仿佛社会主义大食堂里吃大锅饭。钱,从哪里来?答案众口一词:社会慈善捐款。
为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增强慈善责任感和荣誉感,晋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对捐赠者的奖励办法,对捐赠50万元至100万元、100万元至200万元、200万元以上的个人,分别给予铜质、银质、金质纪念牌,并分别推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捐赠300万元以上聘为荣誉会长,500万元以上的聘为永远荣誉会长。市政府于2004年10月出台规定,对捐赠累计达3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授予“慈善大使”称号;捐赠500万元以上的,授予“慈善家”称号;一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有两人以上累计捐赠1000万元以上的,授予“慈善世家”称号。目前,该市已有23个“慈善世家”、70名“慈善家”、28名“慈善大使”。
加强慈善基金管理,提高社会公信度,让企业家放心捐赠、得其所愿,是市委、市政府吸引社会慈善资金的又一法宝。慈善总会每月向市领导、总会会长、副会长通报资金使用情况;每季度在市政府公开栏将慈善资金收支情况向社会公示一次,并定期在《晋江慈善》月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每年度纳入审计部门审计计划,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此外,实行慈善资金与日常办公经费分开制度,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和总会办公、宣传等费用由市财政专项拨款,会长办公会议费用由会长、副会长负责,确保慈善资金包括利息专款专用,取信于社会及捐资者。
市委、市政府的做法,赢得了海内外华侨和企业家的高度信任,他们踊跃捐赠、放心捐赠,汇聚起了强大的扶贫济困、敬老爱老的洪流。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于2002年12月18日,至2017年6月30日已募集善款28.7亿多元,并已累计投入14.03亿元开展“解困、助学、助行、助听、复明、慈善安居、扶助被征地低保人员购买养老保险、扶助低保人员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程”等慈善活动和慈善公益项目建设。在其开展的15个项目中,有14个项目与老年人相关。另外,总会还投入11.93亿元用于卫生、教育及老年福利等慈善公益项目,为晋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离家不离村 敬老院里享晚年
磁灶镇大埔村敬老院,始建于2009年,2012年10月重阳节期间投入使用,是该镇的第一家村级敬老院。该村党委书记吴金程介绍说,村里80%的年轻人在外做生意,留下老人没人照顾。2009年,除去市民政局支持的20万元外,村里自筹资金1200万元建起了200张床位的敬老院。村里7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65岁以上的女性老人可以免费入住,符合条件但不入住的可以每人补助300元,当年入住的老人就达到了150人。
敬老院一年的开销需要100多万,却不收取老年人一分钱。大埔村敬老院是如何做到的呢?市民政局对每张床位每月补助200元,但除此外,更重要的资金来源是村里慈善基金会3000多万元的利息收入,基金仅利息收入一年就可以达到100多万元。而这3000多万元的基金,主要来自村里企业家的捐款,以及村民移风易俗简办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捐款。吴金程说,我现在3000万元基金的利息,敬老院一年花不完,所以也在不断地计入本金中,基金的规模由此不断扩大,我相信至少在未来50年,我们都可以确保敬老院的持续运作。
吴彩琴,和老伴一起已入住两年,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在厦门工作的外孙过来看望他们。吴彩琴高兴地对记者说,儿子们都在外地做生意,我们老两口在这里很开心。以前在家里做饭,吃不完舍不得倒掉,经常要吃剩饭,这里的食堂给我们做老年人营养餐,顿顿吃新鲜的。房间里家具电器齐全,我们带着衣服就可以住进来了。村里的大部分老人都住在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起玩,过得很开心。
在晋江采访期间,记者正好看到当地媒体刊登一条新闻,“爱子16周岁不办喜宴,龙湖镇后溪村旅菲乡贤捐款60万元助力公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晋江简办红白喜事捐款慈善的例子比比皆是。仅在市慈善总会一级,此项捐款就达到13.84亿元。2016年12月2日,中央新闻联播就报道了该市节约办红白喜事、礼金捐赠慈善事业的良好风气。
从2014年开始,晋江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晋江市村级敬老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决定每年新建、改建一批集养老、医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敬老院,并做到建设规模、规划设计、申报流程、补助标准和时间安排“五个统一”。建设规模方面,用地面积原则上不超过5亩,建筑面积根据村户籍人口数量确定;规划设计方面,必须编制规范完整的设计方案文本并送规划部门审核,按照“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要求,统筹规划村级养老服务设施。补助标准方面,由市、镇、村按3:2:5的比例投入,最高补助金额按人口数分别控制在60万元、90万元、120万元、180万元。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和资金支持下,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46所(含镇级5所,村级36所,民办5所);在建筹建养老机构48所(市级1所,镇级3所,村级39所,民办5所),老年活动中心(含农村幸福院)505座,居家养老服务站257个。目标任务达成后,可以基本实现村村都有敬老院。
在推进农村敬老院的过程中,民间资本的投入又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安海镇闽南孝亲安养院,是一家完全由个人筹资建起的敬老院。驶过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豁然开朗处一栋五六层的有闽南建筑风格的楼房孤立于空旷的田野,在建中的福厦高铁毗邻穿过。安养院由佛教信徒曾思云发起建设,2007年动工,2010年建成,占地40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可入住150位老人,目前常住老人有60人。曾思云的信念是不分年龄不分地域,凡需要帮助的只要家人同意都可以免费入住。与其他养老院不同的是,它完全由义工进行管理服务。
安养院的副院长洪美丽介绍说,目前安养院登记在册的义工协会成员有200多人,每天有近20名义工轮班到院内为老人服务。为了维持运行,安养院买下了周边的几十亩地,土地完全由义工帮助耕种,吃不完的花生、蔬菜等农作物可以卖出后买粮食,食堂烧的是柴火灶,柴火也都是义工拣回来的。记者采访时,正赶上收花生,一群农村妇女模样的人正在把花生归拢装筐,一个黝黑瘦小的男子将剩下的枝条往农用车上搬。我问他,您是附近的村民吗?他用闽南人特有的重腔调回答说:“我是义工。”
刹那间,记者深受震动,对“义工”的内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义工,可以是身披红色绶带上街宣传服务,可以是上门为老年人做家务、陪聊天,也可以是这样一群朴素的农民,一身泥土,挽着裤腿,大汗淋漓,在力所能及地为更困难的人贡献爱心。就像记者走到的几个村级敬老院,每个敬老院的门口都会有一个记录近期慈善捐赠人的表格,几十元、几百元、几千元……正是这点点滴滴来自普通百姓的微小爱心,和大慈善家的大捐赠一起,汇聚起了晋江的敬老洪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为晋江的养老服务事业助力添力,共同构建了有地域特色的“晋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