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养老事业基础设施薄弱双重压力,如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有个健康幸福的晚年?近年来,福建省建瓯市通过一系列创新理念,立足山区现有条件,在市、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上做好改革文章,大力推行“公建民营”模式,建成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娱乐为一体的“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梦想照进现实。
近日,记者在建瓯市小松镇上元村百龄帮·建瓯颐养中心休闲娱乐区看到,30多位老人围坐一起,在护工组织下唱起《东方红》《我爱我的祖国》等经典红歌。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音乐的带动下拍着手,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不远处,棋牌、阅读等区域也都有老年人的身影。
87岁的何奶奶是一名退休工人,家在福州,退休后跟随子女们在重庆等地居住,一年前来到百龄帮·建瓯颐养中心生活。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吃住都很满意,环境很干净,护工很专业,每天唱唱歌、做做手工,自己住得舒服,孩子们也很放心。”
光大百龄帮·建瓯颐养中心,是建瓯市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建设的养老机构。这个总投资1.2亿元、总占地70亩的现代化养老机构,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引入光大百龄帮养老产业集团运营,为老人提供养老、医疗、陪护、康复、养生、临终关怀等亲情化一站式服务。该中心自2018年7月底试营业以来,目前开放的163张养老床位已入住152人。
“我们倡导候鸟式与度假式相结合的旅居养老理念,以重庆、浙江等地养老机构的入住长者来到建瓯颐养中心旅居养老的形式,探索集团连锁养老机构间的长者旅居养老,从而为长者提供更好的养老生活。”光大百龄帮·建瓯颐养中心院长陈晓频说。
目前,建瓯市有养老机构17所,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48所,覆盖率为60%。但同时也存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少、整体年龄偏大、护理技能和服务水平偏低等现象,其中,护理员平均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人数占到85%,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仅有1家。
“对建瓯的养老事业来说,亟需一支专业机构服务队伍引领。”建瓯市民政局局长黄立初介绍,2018年5月,建瓯市引进了光大百龄帮(重庆)康养产业集团,将市社会福利中心委托给民企运营,实现借智借力,“这种模式还可以让民营资本节省前期硬件投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养老软件服务上,用来服务入住的老人,让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
“这里就是我的家了。”陈奶奶是光大百龄帮·建瓯颐养中心营业以来入住的第一批老人,也是建瓯本地人。在谈及是否满意自己的养老生活时,她表示:“这里空气好、卫生好、服务态度好,医生护士配置齐全,退休工资完全可以负担这里的费用,不用麻烦孩子,自己也过得安心舒适。”
相对于百龄帮·建瓯颐养中心打造的高端、精细化养老服务而言,农村的养老机构还存在较大缺口。众多农村养老机构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许多农村老人不愿意入住,导致乡镇敬老院实际入住率只有10.4%。
以徐墩镇为例,全镇人口近4万,60周岁以上老人6700多人,五保老人54人。敬老院占地3亩,有40张床位,但是此前只有三五位老人入住,空置率很高。
“如此造成了资源闲置,白白浪费。”徐墩镇民政办主任吴跃生说。为了盘活乡村养老机构,保障中低端市场,徐墩镇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由松溪夕阳树养老服务中心接盘,政府和民资联手,对设施升级改善,请来2名护工和1名厨师,帮助政府兜底保障8位特殊老人的生活。同时对外经营,又吸纳了13位老人。市场化养老和孤老供养双轨并行,盘活了徐墩敬老院的养老资源。
像徐墩敬老院这样的改革,目前建瓯市14个乡镇已经完成了10个,入住率达到50%至70%。
吴跃生介绍,建瓯市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多由旧村部、学校改造而成,大多设施单一简陋,仅提供棋牌娱乐等简单活动,缺乏专业化管理,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老年照料服务功能,所以老人不愿去,没有吸引力。
2019年5月,建瓯市以徐墩镇万寿社区作为试点,将原有两层卫生院改造一新,增添了阅览室、活动室、餐厅、厨房、休息室等设施,提升了服务设施标准,扩展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同时,引入厦门智宇孝老集团负责运营,在照料中心安排了3名护工,有新场所和服务人员,万寿社区老年人照料中心就有了人气。
“每天都有几十名老人来,特别是赶集的时候更多,听说以后这里还可以用餐,我们老人都很高兴。”70岁老人刘青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