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美好生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今天是

【爱老敬老】一位80岁留守老人的期盼(组图)

来源:网络
日期:2016-05-05
作者/编辑:美好生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图为留守老人高翠芝。她每天都这样望着窗外,好像等待的人下一刻就会出现。
  
  图为慈母川村另一位留守老人,盼望儿子假期回家。

  4月23日,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慈母川村,花香烂漫,杨柳依依。然而,在空巢老人高翠芝的家中,却感受不到春的气息——地上堆满了柴火,土灶台上放着布满油渍的大锅,碗里的饭已经有些发霉,炕上放着正在烧水的电热水壶,破烂不堪的被窝里,零零散散放着降压止痛的药。
  高翠芝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生活了整整80年,30年前老伴去世,小屋的门就上了锁。耄耋之年的她,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她每天都在等待,独自望着通向山外的路口。当笔者随志愿者一同走进高翠芝家时,老人先是一惊,随后难以掩饰内心的惊喜:“好几年了,这屋里除了村里的志愿者偶尔来帮忙洗洗衣服,打扫打扫,我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别人了。”
  见到志愿者高兴又难过
  高翠芝老人一共有四个孩子: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已成家。因家庭条件不好,均在外打工维持生计,很少有时间回来探望老人。
  灶台上的饭是老人前天做好的窝窝头。对80岁高龄的高翠芝来说,做饭是每天最难的挑战。“老了,稍微一动弹就喘不上气,早上起来我往锅里添点水,就坐在炕头歇歇,歇一会再去洗菜,然后再歇歇。就这样每做一顿饭总要歇好多次,等能吃上早饭的时候,都已经晌午了。”为了省事,老人做一顿饭,要计算着吃两三天。有时候累得不行,就用泡面将就。
  每逢过节,志愿者会给老人送来饺子、炖肉,帮老人理发、打扫房间、洗衣服。然而,这却是老人高兴又难过的事。“他们都放下家里的事,像伺候亲人一样过来伺候我,别提多开心了;可是,忙完了要走的时候,总让我这老太太忍不住揪心。”说到这里,高翠芝眼里满含泪水。
  政府每个月给这些空巢老人几百元补贴,而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伴。高翠芝从压着一层又一层杂物的箱子里拿出一大包鞋垫,有的绣着“年年有余”,有的绣着“花开富贵”,有的绣着“喜”字,每双的大小都不一样,一共有20多双。这些是老人为了消磨时间一针一线绣上去的,想孩子的时候就绣,春夏秋冬,没有停过。她一直想着,等儿子、媳妇来了就可以给他们每人一双,孩子们肯定很喜欢。可是,绣的鞋垫越来越多,却总也盼不来孩子们的身影。“太孤独了。我有时候一个人躺在炕上想,要是大家都在,我能和儿子们坐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每天醒来能按时吃上早餐,有豆腐脑、鸡蛋、馒头。不知道该有多幸福。”
  要走的时候,高翠芝老人趴在窗户上使劲挥手,大声喊着说:“再来啊!”那被岁月尘封的屋顶似乎喘不过气,艰难地支撑着。
  空巢老人亟待关爱
  据悉,延庆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有5.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20.9%,大大超过了10%的国际标准,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空巢老人比例高,占全区老年人的16.2%。尤其是地处深山区的大庄科乡老龄化比例远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达到30.4%。
  延庆区民政局积极推动延庆区慈善协会联合大庄科乡思语志愿服务队,整合民间慈善力量,广泛开展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理发、代购、慰问演出等各项志愿服务,提升空巢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营造社会慈善的氛围。当日,以“敬身边老人 孝天下父母”为主题的“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正式启动。
  此前,延庆区慈善协会联合思语志愿服务队100余名志愿者,利用三个月的时间逐户走访调研,摸排统计老人的生活状况和服务需求等,最终确定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无人照顾,生活确有困难,迫切需要照料的170余位空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思语志愿服务队是一支本土性的服务队,至今已经为大庄科乡的父老乡亲义务服务了四个年头。这些志愿者最初遇到过很多困难,甚至被人误解、嫌弃。“志愿者都是女的,照顾一些残疾老大爷的时候,尤其是给他们擦身换衣服的时候,遭到过拒绝,也被别人指手画脚过。但我们都挺过来了,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就没有啥顾虑的。”志愿者董占霞说。村里有位叫拴柱的老人,患先天智力障碍,没有儿女照顾,是他们重点帮助的对象,但拴柱老人几乎天天都会犯病、闯祸。“有时候被他打了我们也要忍着,不然他会伤害到自己。”董占霞很担忧。
  政府和志愿服务队的关心给了老人们很大帮助,但志愿者都是当地村民,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他们平时也要忙家里的事,逢农忙时期更是顾不上这些老人,只能过节时去陪陪他们。仅靠政府每月提供的几百元补助金,不能完全解决老人们的生活困难。对此,大庄科乡副乡长乔雨说:“我们呼吁子女多回家陪陪老人,更多人关注空巢老人,希望有一天,通过大家的努力把这里建设成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