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美好生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今天是

杭州下城区探索实践居家养老金辉计划 不断提高服务品质

来源:浙江省民政厅网站
日期:2020-07-30
作者/编辑:刘琪
杭州下城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7%,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约2.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1%,老龄化程度很高。

杭州下城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7%,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约2.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1%,老龄化程度很高。近年来,下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先发优势,探索实践以“专业化、精准化、智慧化”为目标的“金辉计划”,推动该区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配建居家养老服务配套用房49488平方米,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5家,自办型老年食堂20家,助餐点9个,服务覆盖全部社区。推进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其在居家助老、社区托老、服务派送、支持培训等方面的枢纽和辐射作用,形成一站多点的服务格局,2020年新(改)建天水、潮鸣、朝晖、东新、石桥5家省级示范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面积4500平方,设置日托床位60张。


4月初,制定出台《下城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扶持资金补助和使用管理办法》,在资金投入上,对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单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老年食堂的建设和运营补贴标准、助老员的补贴待遇进行了上调,年增加投入1000多万元。


细化扶持资金补助档次,结合绩效评估,对效益好、口碑好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优化再造各类补贴申请程序和拨付方式,结合即将出台的《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进一步整理居家养老服务基础清单,修订养老服务补贴使用办法,严格确保养老服务资金公开透明,绩效跟踪,规范使用。


在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置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服务,托养服务,家庭支持服务,社会工作、心理疏导服务,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等六个基础标准功能,按照生活照料、自我增值、医养结合三个主要方向,科学设置个性化服务项目,多层面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天水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行会员制,设置“家庭照顾”陪护课程;潮鸣、朝晖、石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突显中大金石统一连锁运营优势,探索“护理型”运行模式。


为全区2800多名政府资助型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及2.3万名高龄老人发放重阳分,享受全区50多个居家养老服务点提供的优质、优先、优惠服务。对1.8万名70周岁以上孤寡、独居、空巢老年人发放“智慧养老”手机,享受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商提供的低偿市场化服务;对低保低边家庭以及高龄重点优抚对象家庭老年人,免费实施安全、整洁、便利的适老化改造实事项目等。


充分发挥街道级中心的示范辐射和养老机构的专业照护优势,将生活照料,特别是医养结合的刚需服务延伸到老人家庭。今年将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探索实施“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让老人不出家门就可享受医疗、康复、养老、护理为一体的医养联合体专业服务。


 充分发挥项目社工社区工作经验丰富、熟悉老年群体需求的专业优势,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择优确定首批10名养老顾问团队。全部具有初级、中级社会工作师职称的养老顾问为低保低边并被评估为中度或重度失能等级的老人提供一对一专业服务,通过上门主动服务,根据服务对象基本情况,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引导和挖掘老人真实需求,有效链接政府、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合力安排使用养老服务补贴,科学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改善老年人切身需求。


整合辖区资源,重点补充助浴、助餐、康复等专业养老服务提供商,形成标准统一、价格统一、监管统一的“养老服务资源地图”,满足辖区老人基本生活照料等3大类16项服务需求。创新打造“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和“养老顾问小程序”,实现服务需求“一号呼叫”,服务供给“一图全览”,服务流程“一网闭环”,依托智慧数据,实现服务绩效实时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服务派单的依据。逐步完成老年食堂、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场地服务数据采集,扩大大数据分析处理运用的优势。


按照专职专岗的标准,为区、街道、社区三级配备从事养老的专职人员89名,其中社区专职从事养老服务的专职社区工作者75人。出台《下城区规范提升社区助老员队伍能力建设的通知》,每年投入450余万元,按照助老员与服务对象1:8的标准配备160名专职助老员,并将助老员队伍统一纳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管理,每年开展专题服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养老服务人员照护技能水平。积极鼓励辖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发长者服务社会工作岗位,引进专业化人才,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上半年已引进全国养老技能大赛冠军获得者1名,建立全市首个养老职业技能认定试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