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丁长瑞几十年了,从没听说过他会写诗。
直到不久前,看到这位长辈新出版的诗集《人生如诗》,一种感动油然而生。
情是诗的灵魂。他的诗,也许并没有特殊造诣。但仔细品读后,便会深深感受到,字斟句酌中,情真意切、淳朴无华、直抒胸意,饱含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那里有幸福,有满足,有快乐,有感恩。
《人生如诗》分为童年篇、立志篇、军中篇、转业篇和幸福篇,集纳了185首诗,每一首,他都能倒背如流,每天清晨散步时,这些诗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那份掩饰不住的小自豪让他的生活每一刻都充满着快乐,也感染着家中的每一个人。
在近期与他的接触中,有两次见他特别兴奋,一次是在孙女的婚礼上,微醉的他春风满面,端着酒杯到处敬酒。再一次,就是畅谈诗歌。
丁长瑞想到把自己写的诗整理出版,是受战友送他的一本回忆录的启发。
他的第一首诗,是写给金婚的老伴儿李淑云的。那天的家宴上,耄耋之年的丁长瑞掏出精心准备的“情书”,深情表白,“回溯相知五十载,互敬互爱一线牵。军中洞房花烛夜,并肩开荒度灾年……生逢盛世金婚好,余生牵手伴老妻。”五十年的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肺腑之言,让老伴儿非常开心,也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沉浸在写诗中的日子,他经常废寝忘食,有时半夜突发灵感,也会连忙爬起点灯记录下来。半年间,他先后创作了一百多首诗。
那段日子,他足足瘦了五六斤,这样的忘我写诗,也让儿女们担心他的身体。但他那股只要想做,就一定做到最好的倔强劲儿,也感染老伴儿和儿女加入到诗的研讨之中,诗成为家中茶余饭后的一大谈资。他写诗的激情越燃越旺,兴致越来越高。
丁长瑞说,他改得最多的一首诗是诗集中的第一篇《我的出生地——贾家套》,先后改修了十多遍,为了词意表达更准确,他把家中的字典都翻烂了。
丁长瑞出生于江苏农村,在旧社会,他从小寄人篱下,吃尽苦头。父亲是当地厨师,因深知干活的苦累,所以一直希望儿子能成为一名人人羡慕的账房先生。所以,尽管家中贫寒,父亲还是坚持把他送进私塾和会计补习班。
解放后,16岁的丁长瑞因学过会计,成为互助组的记工员。聪明伶俐、吃苦能干的他,被当时的乡长看中,抽调到丁沟区供销社参加农民扩股工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白天到田间、晚上访农户,双倍完成任务,名列全区第一。勤劳肯干、业务出色,让他又在30多名临时工中脱颖而出,成为供销社的正式职工。
丁长瑞成为家中乃至周边村屯的第一名干部,父亲经常愁苦的脸上绽放出难得的笑容,并特批他不用再干活了。母亲则喜滋滋地为他做了一身当时最时尚的“列宁装”。这件喜事,他在诗中是这样记录的:“喜鹊枝头叫,门前喜气扬。通知我工作,全家齐欢乐……我心更激动,路上尽跳行。”
1956年1月,他应征来到黑山驻锦某部教导连,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新兵训练中,他不畏困难、勤学苦练。结业考核时,13门课程,他11门优秀,两门良好,被留在教导队担任班长。他培训出的战士全部成为优秀士兵,他们班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同时,为攻克打运动坦克提前量这一难题,他冥思苦想并自费购买材料,经过二十多次反复试验,最终发明了“直接瞄准打运动坦克的教学模型”。这一创新成果得到部队首长的认可,并在军内炮兵推广使用,他因此荣立二等功一次。不久,他又被提拔为副排级,成为一名解放军军官。
谈至兴处,丁长瑞还透露了诗集中没有提及的秘密——追求女孩儿。
从军事干部转为会计后,他有了更多去地方采购的机会。在黑山百货大楼,他看到一名女售货员竟然是黑山照相馆橱窗里展示的那个漂亮女孩。此后,丁长瑞去黑山百货大楼的次数明显增多,有事没事总爱跟那个漂亮女孩说上几句。可惜,半年过去了,那个女孩竟然对他没有太多印象和好感。这时,丁长瑞拿出军人勇往直前的冲锋精神,请人向女孩表白……终于,女孩儿成为了他的妻子。
对于爱妻,他心中充满感激:“对她,我必须高看一眼,正是她的善良贤惠,才有了我的今天,才有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幸福。”
45岁那年,丁长瑞又迎来他人生的另一个重大转折,脱下戎装转业被分配到锦州市统计局。为了尽快适应统计专业的需求,他报考了辽宁财经学院及市委党校的专、本科学习班。此间,一个有趣的镜头一直被人津津乐道,那就是他和女儿成为了党校的同班同学。爷俩一起上学、同桌听课。他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员,为了学习英语,连字母都不认识的他,硬是凭着挑灯苦读,背下了两千多个单词。
对知识的渴求,对工作的努力,让他所带领的锦州市城市调查队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时任市委书记专门写信,祝贺他们取得的成绩。他撰写的统计分析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时光荏苒,85岁的丁长瑞仍然精神矍铄、心态乐观,他说:“从没觉得自己已经八十多岁了,我的心理年龄还很年轻,我的思维还很清晰,我的乐趣还有很多。”
丁长瑞仍然沉浸在他的创作之中,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可以入诗的。
丁长瑞仍然陶醉在他的幸福之中,因为他的生活还在继续、他的诗也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