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美好生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今天是

“我们不会忘记”锦州70位共和国老兵全媒体纪实报道

来源:锦州日报
日期:2019-10-14
作者/编辑:刘琪
锦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作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被称为“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

锦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作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被称为“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

履行媒体责任,铭刻历史记忆,锦州新闻媒体集团全媒体记者和锦州十位摄影家深入一线,展开了锦州70位共和国老兵全媒体纪实报道活动,20多名记者跟随十位摄影人历时两个半月,行走千余公里,拍摄百余小时素材,留下了共和国老兵的宝贵资料,凝结成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不会忘记”锦州70位共和国老兵肖像摄影作品展。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象征着民族不屈精神、象征着民族抗争旗帜的老兵们,让锦州的英雄精神和红色血脉世代传承。

一次大功 一次流泪

耄耋老兵永生难忘两个“一次”


战场上,他舍身营救奄奄一息的战友,荣立一次大功;负伤后,自责未完成部队交予的任务,流过一次眼泪。89岁的老兵杨德宝,每每回忆起这两件往事,既感荣耀又有遗憾。8月,骄阳似火,老人与“我们不会忘记”锦州70位共和国老兵全媒体纪实报道组,一同追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锦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光荣院,眼前的杨德宝老人,身材瘦小,着装齐整。老人说,自己出生在1930年,老家就在锦州。1948年入伍,参加过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平津战役解放天津的战斗、抗美援朝等。担任过战士、通讯员、副班长、班长、排长。1956年入党。说起当年的经历,让他最感到骄傲的是,自己曾立大功一次。那是在参加平津战役解放天津的战斗时,一位副连长在冲锋中大腿中弹,倒在战场上。杨德宝和另一位战士抬着担架,冒着枪林弹雨连拖带拽将人弄到担架上,抬回了部队。因为抢救战友有功,加上此后南下立功,部队授予他大功一次。说到此,老人缓慢地起身为记者取来当时的红皮立功证明书。这时,记者注意到老人行走时右腿不便,要靠左腿支撑。老人说,这条右腿是在抗美援朝执行修筑坑道任务时,不幸被敌机炸伤的。他用手摩挲着不太灵活的右腿说,当天晚上,他还在没完工的坑道里,突然听到飞机响声,于是到坑道口观察情况,这时敌机在山坡上投下照明弹,崩下来的一块大石头刚好压到他的右腿上,造成骨折。领导看到他的伤势,告诉他安心养伤,什么也不用想。一瞬间,他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恨自己无能,在没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还负伤了,离开战友离开部队十分不舍。”说到半个多世纪前的这段往事,老人仍有遗憾与无奈。


在治疗腿伤过程中,杨德宝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辗转几家医院,经过三次治疗才算康复。这期间,他在医院还立了一次三等功。当时,同一病区很多都是重伤员,情绪难免悲观、低落,他不急不躁,鼓励受伤战友,协助医护人员和战友一同走出伤痛的阴霾。基于他的优秀表现,部队授予他三等功。


至今,很多伤员的形象让杨德宝无法忘记:被烫伤双腿的女战士;因为安装假肢不得不面临第二次截肢的男战士;战场上由于电话线被炸断,为了保障通话顺畅,用身体充当电话连接线而致残的战士……

当年奋战沙场的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以血肉之躯,将黑暗抵挡在身后,今天我们才能够沐浴在和平年代的旭日阳光中。临近采访结束,杨德宝老人说,他能赶上这个年代已十分幸运。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年轻人应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这个新时代燃烧自己的激情。

侦察员老兵珍贵的战争回忆


谈起战争,老兵于道清的感受是:部队“铁”的纪律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眼看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牺牲痛彻心扉;战争的残酷使他不时与“死亡擦肩”……

于道清,大连瓦房店人,今年88岁,1948年4月参军,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广西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等多次战役。于道清老人身材高大,身体健硕,虽已耄耋之年,但军人刚毅、忠贞的气质依稀可见。老人非常健谈,回忆起那段气壮山河的战争历史,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未停歇,仍未显疲态。


对于战争,给老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部队“铁”的纪律。在广西战役时,于道清所在部队在路过的老百姓村子里驻扎,几乎所有老百姓都躲到了山上,部队让每名战士背了10斤大米,不吃老百姓的粮食,不住老百姓的房子,自己挖厕所,临走时,把厕所埋上,还把村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就像没有军队扎营过一样。回村的老百姓看到解放军部队的纪律如此严明,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不再害怕解放军,还给部队战士煮米水喝,为部队引路。还有一次,于道清所在的侦察连为追击敌人,一天一晚跑了150多里路,胜利完成任务后,大家又累又渴躺在了地上,正巧山坡上有一棵橘子树,掉了一地的橘子,可是部队有纪律,就算掉在地上的橘子也是老百姓的,不能吃。即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也没有一个人捡起一个橘子吃。

于道清老人最痛心的记忆就是眼看着自己最亲密的战友牺牲,谈起那段经历,老人仍痛不欲生,哽咽得说不出话来。1949年平津战役后,部队南下到河南驻马店时,在驻马店西边山头阻击敌人,敌人乘坐火车逃跑。于道清所在班一名优秀的射击手瞄准火车头,一梭子子弹打中了火车司机,于道清旁边一名战士高兴地站了起来,大喊一声:“打得好!”结果,暴露的射击点被敌人反击,一枪打中了这名战士,顿时鲜血迸流,当场牺牲。这名战士牺牲时37岁,平时把于道清当成“儿子”一样疼爱,眼看着亲密的战友当场牺牲,只有17岁的于道清痛哭流涕,亲手埋葬了他。抗美援朝战争时,于道清的入党介绍人“三排长”在敌人的轰炸中身负重伤,于道清听到这一消息后,悲恸欲绝,和另一名战士请命到站场上寻找“三排长”,在敌人的炮火中,于道清终于找到浑身是血的“三排长”,背着他走了三里路把他抢救下来,但因为伤势过重,“三排长”不久就牺牲了……

战争时期可以说是每天都行走在“生”与“死”的边缘,于道清抓获“朝鲜第一俘”时,也算是一次与“死亡”擦肩的经历了。抗美援朝时期,于道清与战友为侦察敌人位置,走进一间民房,于道清清楚记得,他刚刚把蜡烛点上,把地图铺在桌子上,身子正背对着大门,这时突然走进一名穿军装的军人,边跟排长打招呼,边把手伸向排长。排长警觉到危险,大喊一声:“不好!”接着,于道清跟几名战士就把这个人摁倒,后来才知道这个人是敌军的“侦察参谋”,抓到他对侦察敌军位置帮助很大。于道清说,如果当时那个人在背后开枪,他当时就牺牲了。

老兵于道清还讲述了很多战争的艰辛与残酷——不知哪天就会离开人世,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家人,这种痛苦的经历是后人无法体会的。在那个战争的年月,或许他们并不懂太多大道理,但他们却都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而且无怨无悔,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那种信仰的力量,那种自强的精神,那种宽大的胸襟激励着我们几代人前行,并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和平与自由的珍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