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美好生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今天是

“人老心不老”有道理吗? ——专访锦州市康宁医院老年科主任孙锦红

来源:锦州日报
日期:2019-10-12
作者/编辑:刘琪
人们常用“人老心不老”形容一个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态还很年轻。这句话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锦州市康宁医院老年科主任孙锦红。

人们常用“人老心不老”形容一个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态还很年轻。这句话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锦州市康宁医院老年科主任孙锦红。


孙主任告诉记者,当一个人的年龄到了60岁,或者说进入了老年,他的生理年龄(各脏器的功能)、心理年龄(记忆力以及其他精神活动)真的不一定衰老,有的人甚至“老当益壮”,“青春常在”。因此,“人老心不老”的说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生命都有其发生、发展甚至死亡的过程。人作为一个自然的生物的个体,经历了受精卵、胚胎、新生及婴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以及生命终结的全部过程,这是大自然的新陈代谢发展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机体各组织器官及系统将会发生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是老化现象。所谓老化,既包括所有老年人都共有的生理变化——生理性老化,也包括因元气渐伤,机体易于患病引起的病理变化——病理性老化。这种老化过程是伴随生命的发生发展同时演进的。生理老化的不同阶段我们就叫他生理年龄。显然,生理年龄与年代年龄有着密切关系。有研究发现,40岁以后,人的多数脏器的功能开始明显下降,过60年以后这种变化则更加突出,但在实际上,生理年龄还受到各种先天以及后天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21世纪中叶,由于科学的发展,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病以及各种血管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人类各主要脏器的老化过程已被大大推迟。


至于“心理年龄”,即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智能、情感以及意志行为等,其差别就更大了。不仅有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家庭、教育、职业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有的人由于身体患病、心胸狭窄,未老先衰,年龄不大就已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则精力旺盛,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虽年事已高,但却仍“眼不花、耳不聋”,保持着长久的活力,甚至仍能做出成就。


孙主任介绍,我们习惯说的人老了,一般是说他的年龄过了60岁或65岁,其实,这一年龄划分并不能完全代表人的真正生命过程,我们更应注意自己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不仅对年轻人而言很必要,更是老年人得以健康长寿的关键。


专家简介


孙锦红,锦州市康宁医院老年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全科医师、专业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资历:1997年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2005年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学习精神临床及心理治疗,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近30年,曾先后获辽宁好医生、锦州市五一劳动奖章、锦州市十佳医生等荣誉称号,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数篇。专业特长:擅长神经症(社交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癔症);心身障碍(慢性非器质性疼痛、心脏神经症、睡眠障碍);情感障碍(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难治性精神疾病、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