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跟他们说话时,他们开始听不清楚?
是他们做菜时,那力不从心的身影?
还是你发脾气时,他们低头不语的沉默?
他们操劳了一辈子,你是否想过,
如何才能给他们一个完美、丰盛的晚年生活?
请耐心的读完这篇文章,鸿医生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答案。
鸿医生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父亲意外走了。母亲盯着照片念叨说:孩子们大了,该有几天好日子过了,你却一声不吭就走了,丢下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要强了一辈子的母亲,一下子垮了。曾说「年老」和「死亡」,听的都是别人的故事,原来也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曾英姿飒爽的父母,高大的身影正日渐佝偻;
曾意气风发的父母,在我们面前正变得小心翼翼;
曾无所不能的父母,现在连微信都不会使用;
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父母,就老了......
拖累你,我还不如自己死了
知乎上有过一个故事。
一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父亲仍没死。儿子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即自杀......这不是杜撰的网络段子,是真实的事。
几年前媒体曾有报道:在湖北京山县农村,有“自杀屋”、“自杀洞”。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患病,不愿拖累子女,选择老屋或荒坡、树林、河沟,安静地“自我了结”。
当地人对此习经为常,有村民说:只要满足年龄在7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条件差、子女生活比较困难、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这样几个条件,老人自杀就是“明智的选择”。
比起年老,父母更怕生病。比起死亡,父母更怕给子女添麻烦。
“儿子不在家,老头子你别和人吵架!”
67岁的陈阿姨因为胃溃疡穿孔手术住了院,他们没有告诉在美国工作的儿子。手术后住院都是老伴在医院24小时陪护。
有一天正在挂点滴的陈阿姨要上卫生间,没忍心喊熬了好几晚,正在打盹的老伴,自己举着点滴去卫生间。上厕所既要解裤子,还不敢用力怕滚针,肚子稍微一用力就像刀在里面剜一样疼。
刚蹭回病房,手机响了,“妈,你在家呢?咋这么半天才接电话呢?”“妈在厨房擦瓷砖呢,没听见!”陈阿姨最后一个字说完,用牙咬住了下嘴唇,就怕千里之外的儿子听见自己的哽咽声……
在儿子出国前一个多月,陈阿姨的老伴赵叔就常失眠,把各种出国留学指南翻得都卷了边儿。
儿子走后,赵叔专门去书店买了个超大个儿的地球仪,晚上睡不着拨弄它转。地球仪上,他们和儿子不到一个手掌的距离,实际上却是15000多公里。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陈阿姨夫妇在生活上出现的不便也与日渐增,但他们依然没后悔当年把儿子放出去,只要孩子好,他发展好,当父母的啥心情都能放进肚里。
陈阿姨说,前些年是单纯的想和惦记儿子,现在还会多了一份老无倚靠的恐慌。家里遥控器坏了,二人就硬生生地挺了好几天没电视的日子,后来实在没办法,才让亲戚家孩子过来帮弄好。
有时候去早市,偶尔遇到小贩缺斤少两,赵叔要冲上去找人理论,陈姨总会拉住劝:儿子也不在家,你一个老头子可压住点火吧!
你有哪个瞬间,觉得父母老了?
老爸前两天喝多了,说要跟老妈去拍张合影。老妈问他怎么突然想拍照片了,他突然说了一句:假如哪天我们有一个人先走了怎么办呢?
——子非鱼
放寒假,爸爸去车站接我,看着爸爸拎着我那硕大的行李箱的胳膊瑟瑟发抖,突然意识到那个为我遮风挡雨的父亲,已经拿不动我的行李箱了。
——夏花
家是农村的,有一亩三分地,分的比较散。有一天妈妈带我走完了那些地,让我记清楚它们的位置。我随口问了一句:“干嘛呀?”妈妈望着远处说:“以后我跟你爸都不在了你可怎么办?这些地,也是我们留给你的呀。”瞬间泪目。
——佚名
带着父亲去商场,他茫然地环顾四周,看着我爸举足无措的样子,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曾经儿时的自己。
——空旷
家里微信群姨妈发了红包,等了好久,妈妈发了句她的微信不能抢。我说为什么,她说要升级,妈不会…
——苏苏
我爸做错了事,我下意识就怼了他。他就好委屈那种,别扭地跟我道歉。那一瞬间我就觉得,他老了。我顶天立地的父亲,什么时候这么无力过。
——大鹏不是那个大鹏
父母老了,我们该怎么办?
小时候,我们没头发,没牙齿,父母看我们可爱;父母老了,没头发,没牙齿,我们嫌他们老。
小时候,我们不会说话,父母不厌其烦地教;父母老了,想学微信,我们说学不来就不要玩。
小时候,我们一哭,父母就马上赶到身边;父母老了,多少个电话都很难把我们呼唤回来。
小时候,父母被我们吵醒n次,次次哄我们安眠;父母老了,吵醒我们一两次,我们都嫌烦。
这辈子,我们欠父母太多太多。余下的时间,对我们的父母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