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美好生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今天是

邢永信:用热爱走出不凡绘画路

来源:锦州新闻网
日期:2019-03-18
作者/编辑:赵小斐
文/霍炬 记者林娜 摄影/程序   人活一世,各有各的执着。为名,逐利,追幸福,图快乐,林林总总。锦州业余画家邢永信,却将“热爱”二字付诸画笔,用50余年的时光,走出属于自己的不凡之路。

热爱+天赋,老师的一句鼓励为他开启绘画之门

  1958年出生于锦州一个普通家庭的邢永信,自幼就表现出对画画的热爱,画笔拿起就不肯放下。“真是发自肺腑地喜欢。”邢永信说。

  在小学二年级时,邢永信按照美术老师的要求上交作业。没想到这幅简单的萝卜白菜画让老师眼前一亮:嗯,这孩子画得不错。“以后,你就是咱班美术课代表了!”从此,他的画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本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这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邢永信画得更起劲了。除了美术课,学校里的黑板报、宣传标语都成为邢永信展示自己绘画才能的天地。

  中学毕业后,邢永信响应号召成为下乡知青,在繁忙的劳动之余,他也没有放下画笔,那里的山山水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老人、农妇或是顽皮打逗的孩子,都成为他手中的素材。午休时,散工后,他像挤海绵一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把观察到的场景、人物一笔笔地描绘出来。这些画,不仅在他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成为他日后绘画的积累。

  1979年,邢永信成为石油六厂(现锦州石化公司)的一名工人,不改绘画初心的他,有幸拜张惠斌、吴国桢两位书画家为师学习绘画,技艺日臻精进。

名师点拨,专业学习,全国首届博览会崭露头角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在邢永信身上得到了应验。1988年,全国首届工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锦州炼油厂(现锦州石化公司)接到邀请函。有过硬的产品托底,公司领导信心十足,可是谁来设计展厅呢?领导第一个就想到了邢永信,将他借调到公司党委宣传部,委以此次重任。天赋异禀又勤奋刻苦的他不负重托,每一件展品的布陈、展示在他的设计下锦上添花,获得大会组委会领导和专业人士的认可。

  博览会结束后,邢永信在公司成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完成新岗位新工作之余,仍画笔不辍。

  1989年,在单位的支持下,他到鲁迅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得到了李荣光和温崇圣两位教授的指导,专攻花鸟、山水图画。学习系统,指导专业,他徜徉在绘画艺术的海洋中,绘画造诣更进一步。学习结束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绘画。

  也许没能成为专业画家是邢永信的遗憾,但习画50余年,邢永信在业余时间创作的画作已近千幅,多幅作品入展国家级、省级展览,其中部分作品被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书画爱好者收藏。他还热心公益,多次参加全国性的赈灾义展义卖书画捐赠慈善活动,所得善款一分不留全部捐给灾区,因此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

被中国邮政“相中”,意外闯入集邮收藏界

  虽是业余,但邢永信已经得到官方认可,他先后加入锦州市美术家协会、辽宁省美术家协会。

  2018年年末,中国邮政邮品要出一套珍藏画册,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位省级以上书画会员、热心公益、技艺精湛的画家。但是,个人没有任何酬劳,还得将出版权无偿转让给主办方。条件不是一般的苛刻。画家千千万,在这个时代,符合条件且愿意免费捐献作品的画家却难寻。主办方辗转找到全国美协的一位负责同志,他推荐:锦州业余画家邢永信。

  接到主办方的电话,邢永信得知这是一项公益活动后,二话没说,立即与主办方签了协议,并同时成为中国写生会签约画家。

  今年1月,庆祝改革开放(1979—2018)40周年《启航新时代 中国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大型文献类珍藏邮册于全国出版发行,锦州业余画家邢永信作品欣赏专集位列其中。画册由中国邮政邮品提供,邮品设计制作中心出品,中国国际集邮网发行,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监制,汇集了邢永信设计的国画21幅,其中12幅珍藏邮票,4幅小全张,3幅卡通,1幅明信片,1幅纪念张。

  自此,邢永信以自己的绘画艺术成果闯入了集邮收藏界的领域。

  如今,已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邢永信少了繁杂的牵绊,手中的画笔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挥洒。除去正常的生活和交际,他把画画当成了主业。邢永信对记者说,他经常一画就是一天,时常作画到凌晨。“有时半夜半梦半醒间有了灵感,就赶紧起床,拿起笔就画,画得尽兴了才罢休。”

  去年年底,邢永信受聘成为锦州市老干部大学的一名教师。开班通知发出后,50个学员名额竟然在一天之内“秒杀”。“开始报名是早晨8点,有人说,早晨5点多就来排队了。”邢永信对记者说。

  由业余画家到老师,邢永信面对角色转换,谨慎又认真。“我这个班是提高班,面对的都是有些绘画基础的老同志,所以我必须把多年所见、所学以及心得倾囊而出,不可保留。”为此,邢永信积极认真地备课,准备把各类绘画知识和实际画法技术都传授给他的学生们。

  “不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邢永信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