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车队队员在服务老人。
2月20日中午11时左右,杭州“的哥”王吉斌既不接单,也不去吃午饭,而是急急忙忙赶往位于朝晖一带的华东园小区。
到了华东园一居民楼前,王吉斌一边吃面包充当午饭,一边联系李大伯。待李大伯和其老伴上车后,王吉斌便径直朝杭州市中医院驶去。
其实,王吉斌是杭州“黄飞华爱心车队”的一员。工作之外,他要义务送像李大伯这样的客人去医院。每个月7次左右。
黄飞华爱心车队有的哥、的姐和志愿者共200余人,平均每月免费为老人提供送医服务180余次。难能可贵的是,车队创始人黄飞华用出租车为老服务,已坚持20多年。
提前1个小时不接单
2月21日,应家桥社区服务中心黄飞华爱心车队工作室里,黄飞华正在安排近两周为老送医排班表。本月需要送医的老人的个人信息、送医时间、由哪位司机送医以及由哪位来接,表格上都写得清清楚楚。
“每位老人每周3到6次的接送频率,再加上临时打电话求助等,总体任务量不小,所以必须要一一安排清楚。”黄飞华说。
然而,队员送一个老人就医,基本意味着这一天没什么赚头了。黄飞华道出其中缘由,接老人就医至少要提前1小时不接单,“如果接个远地方的单子,那肯定要耽误送老人去医院。我们送医的很多老人是去医院做血液透析,不能耽搁。所以,提前准备时间外加送医时间,至少需要两个小时。”
因此,轮到当天有接送任务的司机,哪怕接了很远的单子,回来时都会选择空车。黄飞华说,队员寇连山有一次接到队里的任务,但他恰巧送一位乘客到乌镇,为了不耽误接送,他开着空车赶了80多公里,准时接上患病老人,把他送回了家。
对于这些,爱心车队的队员们从没有抱怨,他们记得的,是老人给予他们感动的一个个片段。
“有位老人需要中午时分去医院做血透,他知道我来不及吃午饭,我去接他的时候,他总是会准备水和面包,特别暖心。”王吉斌说。
后来,黄飞华悄悄告诉记者,为了春节里也能为老人提供送医服务,王吉斌今年春节都没有回北方老家过年。在爱心车队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妻子的秘密让他走上公益路
黄飞华走上为老服务的道路,和他妻子的一个“秘密”有关。1998年,刚开出租车不久的黄飞华在家打扫卫生时,发现了一张妻子的献血证。“问了我爱人后,才知道她已经‘偷偷摸摸’献了近10年血了。”黄飞华说,妻子的行为让他感到很惭愧,他想自己也应该多做好事。
不久后,黄飞华遇到的一位客人,让他找到了公益服务切入点。那天,黄飞华在杭州城西接到了一位要去天水桥胭脂新村的老人,老人看上去有些迷糊。到了胭脂新村后,老人不记得自己具体要去哪一幢居民楼。当时,黄飞华陪老人足足找了两个小时。所幸,遇到老人的邻居,才顺利把老人送回家。
这件事后,黄飞华开车途中,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总会主动上前帮忙,“有时候看到提着大包小包的老人,我会把车开到他们身边,让他们能方便上车。”
2001年,黄飞华家楼下一位老人去医院就诊却打不到车,老人的家人试着联系黄飞华,询问他是否能送老人就医。从此,黄飞华为老人送医之路便“一发不可收拾”。
2004年,杭州一家电台号召组建阳光车队,主要提供接送困难老人、送医、助力高考等服务。作为全省一号阳光车友,黄飞华和10多位出租车司机组成了阳光车队第一分队。
2014年,在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应家桥社区以及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的支持下,“黄飞华爱心车队”正式成立,队员也从原先的21名的哥的姐,到如今的200多位志愿者。
公益之路越“开”越远
“我们车队主要做助老、助考、送医这3方面的服务。”黄飞华说,当然,做的最多的还是免费送老人就医。
去年,爱心车队加入了阿里巴巴的3小时公益平台,对于做公益而言“如虎添翼”。
“加入平台后,我们的好事可以做得更大,如果我们开展公益活动,需要志愿者加入,只需要在平台上发布,即可招募志愿者。”黄飞华说。
年前,爱心车队举办了一次为200户家庭赠送腊八粥活动,正是在公益平台上招募到了100多位阿里员工志愿者,帮助车队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活动。
黄飞华说,在该平台上,爱心车队已经发起84个公益活动项目,累计参与人数达2187人。
“有这样的平台相助,有这么多志愿者加入,我们车队在公益的道路上会越开越远。”黄飞华说。
(本报记者 罗瑞斌 通讯员 吴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