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娃娃灯的制作人就是家住朝晖七区的88岁老人吴善增,他是国家级非遗(浦江剪纸)传承人,8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剪纸,至今已有80个年头。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享有浦江“剪纸王”美誉的吴善增依然保持着每天剪纸的习惯。他创作的长达13米的《中国大运河》、5米的《两岸合璧富春山居图》长卷剪纸作品分别被不同的博物馆收藏。
灯具店里获得灵感
除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外,制作传统剪纸花灯更是吴善增的拿手绝活。
为了庆祝2019年元宵佳节,他又在家琢磨开了:“这次的创作灵感,可是我看了几家灯具店后得来的。”
于是,他将灯光与剪纸艺术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了几盏特别的作品——框灯。吴善增说:“我们把剪纸贴在窗上,叫窗花;贴在灯上,叫灯花;所谓框灯就是镜框里有剪纸,剪纸背后又有灯,灯光又透过剪纸的镂空处将整个剪纸作品投射在墙壁或者地上,营造出一种影影绰绰的朦胧美。”
别看框灯好看,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吴善增告诉记者,制作一盏框灯至少要3天,手头的存货不多,为了社区的元宵灯会,他又抓紧时间做了一些出来。比如,圆形图案的框灯,他先会在kt板(一种泡沫板)上扣一个碗,沿着碗的边缘在kt板上先刻出圆形轮廓,再放上剪纸作品。扇面图案的框灯则略有不同,是在kt板上先刻出扇形形状,放好作品后前后塑封后再放上灯。
“你看,这幅扇面框灯‘西湖美景’不是用纸剪的,而是在丝绸和纤维上操刀,制作难度就更大一些。”吴善增坦言,起初他想请电工帮忙,但算上人工费,一个花灯成本就要300元,所以还是决定自己动手。几块kt板镂空粘一道,再装灯带,再加上一个变压器,插头插牢就行了。
“我还是老派头,不想多浪费,很多制作材料都是废物再利用,所以乍看之下可能比较粗糙。”话语间,吴善增的刻刀还在手中挥舞不停。今年元宵节,他制作的这些框灯将集体在塘南社区亮相。
一辈子都离不开剪纸
对于浦江和杭州两座城市,吴善增一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总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对这两个地方特别有感情,所以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带有两地浓烈的人文气息。
作为一项非遗项目,吴善增还尤其注重剪纸艺术的教学和传承。只要每年到了寒暑假,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向朝晖街道塘南社区的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在孩子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更是带有文艺光环的“偶像”。
“算起来,我与剪纸已有80年的缘分,从小时候母亲手把手的教我剪纸,到与家中堂姐一起剪纸比赛,再到后来工作闲暇打发时光,到如今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剪纸创作和弘扬非遗传承,我想,我这一辈子都离不开它了。”吴善增老人深情地说。(本报记者 汤婕 通讯员 张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