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谁来供养?
告别传统养儿防老,现代养老体系主要有三大支柱,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计划。在我国,绝大多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来自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
近年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缺口持续扩大;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覆盖面仍然有限;建立个人主导的养老第三支柱,完善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或可成为养老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决策层和相关部委对此早有关注。2018年3月初,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下称《指引》),4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人社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下称《通知》),酝酿已久的养老第三支柱的政策引导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从过去近一年的探索情况来看,各界人士已基本形成两个共识,一是建设养老第三支柱正逢其时,不仅能形成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从根本上减轻国家、企业的养老负担,长期还能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成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
另一个更现实的认识,则是养老第三支柱虽已起步,对于推进节奏的掌握、配套措施的完善,仍需要相关部委再深入研究。
“第三支柱的建设和完善绝非易事,涉及文化、教育、医疗、民政、税收、人社等诸多领域,需要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寻找合力。”一位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士说道。
顶层设计加速
1994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养老金体系的“三支柱”概念。而此前的1991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此后十多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发展迅速,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17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15亿人,正走向全覆盖。
企业年金从2004年开始试水,缓慢发展。据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企业年金参加人员为2331万人,仅占全国就业人员的约3%。
至于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虽然相关部委和地方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政策层面长期处于待破题状态。
养老金体系的结构失衡问题也由此而来。目前关于我国养老保障三大支柱的构成比例还没有权威统计数据。可供参考的是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调研中初步计算得出的一组数据,第一支柱大约占养老金总量的78%,第二支柱约占总量的18%,而第三支柱只占4%左右。
相形之下,美国社保部的数据显示,第二、三支柱在整个养老体系中的资产占比超过90%。
“三支柱结构失衡,最直接的结果是退休人员的收入结构单一,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说。
人社部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养老金的支出面临较大的压力,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有很大压力。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数据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赡养率正逐渐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于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指出,2018年全国将由超过2个缴费者来赡养1个退休者,而到2022年则需要不到2个缴费者赡养1个退休者。
在此背景下,国家打造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的行动开始呈现加速态势。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到“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养老目标基金、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两大重磅产品的政策相继问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通知》仅针对商业养老保险,且为试点,养老目标基金政策也只是试行,具有谨慎探索的态度。但多位受访专家建议,未来第三支柱的制度框架将拓展到多种金融品类。
“从国际惯例上看,养老产品包括保险、基金、股票、债券等等,让投资者有充分的选择权,保障收益,分散风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姚余栋说。
养老目标基金抢滩
作为2018年我国第三支柱起步的两大重磅产品之一,养老目标基金正在加速抢滩落地。
据证监会官网数据,在《指引》出台后,截至2018年底,共有40只养老目标基金获批,其中12只完成募集。推进速度之快,在公募基金历史上少见。
养老目标基金属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
从境外成熟养老金市场的发展经验看,投资收益不足是养老金可持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因此,很多国家都越来越注重发挥投资管理的作用,从储蓄养老转变到投资养老。养老目标基金无疑是其中的拳头类产品。
以美国为例,其养老目标日期基金收益率比较稳健,十年加权平均收益率达到5.38%,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