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全球养老调查》节目组赴一些在养老问题上卓有建树的国家,开展了专题采访调查,其中第一集《在家中慢慢变老》聚焦的就是丹麦、荷兰、德国、新加坡等国的“居家养老”,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思路和做法?
丹麦:哪家服务好,老人选哪家
丹麦,这个位于北欧的国家,被誉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这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里,丹麦人一半的收入都交了税,换来的,是从摇篮到坟墓,全方位的社会保障。这个人口只有560多万的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占18.2%,略低于全欧洲19%的平均数,但丹麦却拥有1300多家养老院。即便如此,丹麦老人却并不把住养老院作为首选。丹麦老人住在家里,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服务,而且在家中,老人会更有安全感、更加温馨。老人只有真的到了晚年不能做任何事情时才会选择去养老院。目前丹麦全国有15.5万老人在家享受居家护理服务,约占老年人口的15%。只有4万左右的老人住在养老院,平均年龄在82岁以上。
在丹麦,“预防性家访”已成为规定动作,当老人80岁时,政府会对他们进行一次家访;而对那些有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政府会从65岁开始到79岁之间,安排定期家访,看老人有什么需求,是否需要照护;当老人75岁时,还会进行一次安全家访,工作人员检查老人家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如果老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随时可向所在城市提出申请,丹麦政府每年用于养老的费用占到GDP的17%,开销巨大!为了居家养老服务更加贴合老人的需求,丹麦政府把权力下放给各个市政府,采用国家出钱、社区执行的模式。 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任何与政府相关的需求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其中也包括养老护理的需求。居民给呼叫中心打来电话,有的是需要对居所进行适老性改造,有的是需求居家照护服务。 中心有十几位评估员负责对全社区老人的评估。他们通过和老人聊家常来完成评估。每个工作人员每天做2-3个评估,时间长短不一;一周内,其他工作人员有可能第二次上门进行评估,以减少评估师的主观因素。
评估结果出来后,老人就能选择请哪一家居家养老服务公司上门。在丹麦,每个社区都有多家公立或私立的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包括家务和个人护理。家务指打扫卫生或者买东西,个人护理是指上厕所、洗澡,还有护士服务,包括处理伤口、帮老人确定用药剂量。
因为老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的上门护理企业,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千方百计提高护理水平,每家都力争以高水平的服务争取更多的客户,一旦服务不好,自然会被市场淘汰。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居家护理公司,都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运作,政府只负责制定标准、划拨经费,如此形成的良性循环促使丹麦的居家护理水平不断提高。
荷兰:每位荷兰人,都必须购买一份养老保险 不仅丹麦,居家养老模式,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倍受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居家养老的成本,要比传统的机构养老少得多。根据荷兰政府的测算,机构养老每位老人年均花费64000欧元,而居家养老,每位老人年均支出仅为19000欧元,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 与丹麦一样,荷兰人养老的费用基本上都是由国家的社会保险承担的。但是由于机构养老成本过高,再加上近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令政府财政无法再负担日益高昂的支出。 目前在荷兰,约有四分之三的老人都会选择居家养老,政府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老人选择待在家里,而不是去养老院。为此,2015年1月,荷兰政府开始实行一项新的养老政策,将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下放到社区,让老人在家中享受护理服务。 社区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职责。市政府与社区紧密联合,共同照顾老人。 “公私合作”是荷兰养老体系的一大特点。政府并不直接提供任何照护服务,社区内的护理人员都来自不同的私营养老机构。政府同时规定,每位荷兰人都必须为自己购买一份养老保险,所有居家护理的费用,都将由保险公司承担。国家从税收中拨款给市政府的同时,也把政策上的自由给予了各个市政府。也就是说,政府担当着总指挥和协调员,具体的工作都由老人自行选择的私营养老机构和私营保险公司来完成。政府要做的,只是拉一根主线,通过法律来保障居家养老的内容和质量。 以劳伦斯集团为例,护理小组的成员共分为五个等级,1、2、3级为护理员,只负责基本的生活照料,不提供任何与医疗相关的肉,第4和第5等级属于专业护士。从简单的喂饭、洗漱,到打针,甚至临终照护,都可以涉及。专业水准甚至可以承担部分医院护士乃至医生的工作。 而除了这些护理服务,居家养老中还涵盖了更为普遍的基本照料,而这些照料与护理无关,相当于社会福利,在荷兰称之为“社会支持”。而市政府就是社会支持的掌舵人。社会支持的形式包括器材,例如在家中装电梯,使用卫生器械;或者有人前往家中帮忙打扫。他们还会带领老人参加社会活动,前往日间照料中心。市政府会在每个社区设立服务小组,关注老人的情况,并保障他们获得所需的服务。从购物、送餐、医院接送,到提供轮椅,安装电梯,再到组织活动,进行日间照料。这些都涵盖在市政府负责的范围内。市政府还鼓励家属、朋友或邻居,共同照顾老人。并向他们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和补助。这样不仅分担了社区的压力,也让老人更有归属感,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在荷兰、德国,很多养老院都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犹如世外桃源,随着依托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传统的养老机构布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开始向社区和市区靠拢。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除了专业的护理人员以外,志愿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在荷兰里德凯尔克市,大约有四成的市民,都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志愿者,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义务替老人服务,哪怕只是陪老人坐一会儿。 新加坡:55岁以上的“乐龄”义工很快乐 在新加坡有专门的社区义工来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而这些义工中,不少人本身也即将跨入老年。
在新加坡,过了55岁之后就被称为“乐龄人士”,有达观快乐的意思。
对于很多“乐龄”义工来说,无偿地服务于他人并不奇怪,人们习惯了这样一种模式,就是年轻、健康的老人服务于年老的老人。这使这个群体中能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并且在和同龄人接触的过程中,彼此都会感觉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