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凤,85岁了。当年高小毕业十几岁就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野战医院开赴朝鲜战场运送伤员,山野间的埋葬牺牲志愿军战士的小土包让她伤心地哭了好几天。正是往来于战场和医院之间的救死扶伤,练就了她坚毅、倔强的性格,同时也收获了她的爱情。参加过抗日的新四军以及上甘岭等著名战役的军医老房头虽然比她大10岁,但在那个年代却给了她一个心的归宿。朝鲜回来之后,便跟着爱人随军到了绥芬河。当时随军家属住在一起,有个勤务员总是忙前忙后,助人为乐,为大家无私的服务,给她们印象很深。他叫刘英俊,小学课文里提到的勇拦惊马的全国战斗英雄。她们在他的追悼会上放声痛哭,他的事迹更增加了她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1969年珍宝岛战役爆发后,曹玉凤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地方——锦州,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凌河区变压器厂,天天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各个街道为工厂招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还帮助很多问题青年走上工作岗位,重新开始人生。当时厂里的下乡青年点在锦县闫家,冬天去青年点看望他们时,曹玉凤注意到他们住的炕很凉,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时的物资很匮乏,回到厂里曹玉凤就号召大家把车间用过的砂纸(当时是布的)用水泡去颗粒,每天忙到深夜将一块块砂纸布拼凑缝成褥子,及时地送到了青年点,砂纸布结实还耐脏,几年后依然还有人在用……就这样,她一直为厂里和大家默默地奉献着,她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
老房头由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后,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了。曹玉凤退休后在锦铁街道又忙乎了起来,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家家有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当时有个困难户,男人有病卧床,孩子还小,只有媳妇赚钱养家,但也是杯水车薪。了解情况后,她动员身边人发起了对他家的援助,并找来媒体宣传,借助社会力量让他们生活得好一点。曹玉凤救助过的类似这样的家庭和个人还有很多。她还对辖区一些犯过错误且家境困难的青年积极引导,并帮助这些青年做买卖增加收入。经过与各部门沟通,在站前广场锦州旅社的门前,租建了一个日夜售货亭,先后安排了4名青年就业。曹玉凤不仅帮他们进货,还给他们垫付货款……后来这些青年都走上了正道,并且成家立业,逢年过节都来看望曹玉凤……
2000年后,老伴儿身体不好,曹玉凤在医院一伺候就是8年。有一天,儿子来医院看望老人,看到好几个男男女女围坐在老妈身边,一声声的“妈”叫着,心里很不舒服,心想:自己有儿子,怎么还能认这么多孩子!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期间她也一直在做好事:“神牛”师傅摔倒了她管,看到别的病友有困难她仗义疏财,谁家有个难事她也帮着联系和解决……这些“儿子”“闺女”,都是受过她帮助的人。得知医院里有位老红军病逝,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她便跑前跑后,多次向政府反映情况,最终把这位老红军安葬在功勋园墓地。
124路公交车是她经常乘坐的,夏天看见司机辛苦,就会送他们毛巾;冬天冷了,买了耳包送给他们。
就像曹老太太自己说的:“我的一生很平凡,这些事都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将非常心安,因为我无愧、无悔!”
记者史云飞文并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