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需要差异化对待,分层分级进行差异化补贴,有助于山区养老驿站更好的为老服务。”1月13日,参加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驻地报到的人大代表杜赛男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山区的驿站在硬件设备设施改造过程中投入较多,而政府实际补贴还不充足,加之,山区间送餐路况等实际问题,导致服务成本增加。她希望,政府能提供差异化养老补贴,制定符合山区实际情况的运营补贴制度,将更多优惠送到山区养老驿站。
去年,杜赛男跟随市人大参加代表视察活动,几次到山区养老驿站走访调研,了解山区已经建设好以及投入运营的养老驿站,发现位于山区的养老驿站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市区养老驿站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养老服务驿站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在驿站建设和改造过程中,硬件投入会得到相应补贴。在后期运营方面,各区根据养老驿站服务给与不低于人流量50%的补贴。以怀柔区为例,在怀柔平原地区养老驿站可享受60%的流量补贴,山区的养老驿站可享90%的流量补贴。也就是说,如果养老驿站一餐饭收老人3元钱,在平原地区给运营方的补贴1.8元,也就是说运营方共可收入4.8元;在山区可拿到2.7元的补贴,驿站一餐共可收入5.7元。
杜赛男表示,实际上,山区老人承受的服务价格是有上限的,而山区养老机构90%的流量补贴,对于他们收回成本来说也有一定难度。希望通过建议,市级层面能够出台相应政策,制定更符合山区的差异化养老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