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贵阳乌当区蓝景街区的“诚善助老”免费餐厅,近日遭遇烦心事,在短短四天时间内遭到两次破坏,餐厅大门被一名业主用小车堵住,门板、墙壁等处也被乱涂乱画,导致平时在此用餐的百余名老人不能正常就餐。上门闹事的业主给出的理由是,老人在此用餐扰民,但一些邻居表示老人用餐时间为上午10:30-12点,不至于到严重扰民的程度。
原本为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的公益餐厅,却遭到了业主的堵门。这一幕实在令人唏嘘。而从整个事件的发酵过程来看,问题的解决似乎远未达到堵门、砸招牌的地步。
比如,老人用餐时间一般为10:30-12点,这个点一般不至于构成严重扰民。另外,在此前收到投诉后,餐厅也予以了特别注意,像讲课时关掉了窗户和话筒。退一步讲,若有业主的确受到了影响,也可以与餐厅方面作进一步协商沟通,选择堵门的极端方式,无疑有失理性。不仅影响了老人就餐,让餐厅义工冒着酷暑被迫送餐上门,也大大增加了公益服务的成本。
“诚善助老”免费餐厅,在贵阳已经发展4年,截至今年5月,已为鳏寡孤独、空巢、低保、高龄、残疾、困难老人免费提供爱心午餐66万份,可以说已经是相当一部分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这样的公益行动,社会各方都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才是。
事实上,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助老的公共服务、公益行动在社会逐渐兴起,其或多或少都要给原有的社会公共空间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养老院、敬老爱心医院、以及如“诚善助老”这样的免费餐厅,未来必然会在每个人的身边、小区多起来,其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影响到原有的公共生活空间,乃至带来卫生、噪音等多种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这是老龄社会的必然,需要每个人多一点“共处”意识和理解基础之上的接纳,一味排斥,只会无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养老氛围与品质。最终伤害的,其实是每个人的公共利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构建一个友好型的老龄社会,这样的口号在当前社会大家都不陌生。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却往往陷入知易行难的尴尬。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是助老服务,对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每个人就该无条件的忍受与包容。这也需要公益组织和服务部门,能够充分考虑到服务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扰民”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安排,将其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实现助老与便民的平衡。这考验着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也是助老服务人性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老龄社会正在加速到来,它可能给每个人带来的现实影响,仍在被低估。这起事件或许证明,我们还并没有为迎接老龄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从现实到心理层面。但不管怎样,对于迈出行动的助老善心,社会需要更多的呵护。而一个真正的友好型老龄社会也必定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参与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