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美好生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今天是

学习热情爆棚,一座难求期待新解法

来源:快乐老人报
日期:2018-07-31
作者/编辑:梦健
再过一个月,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就将拉开秋季学期开学序幕,求学若渴的老年人也将进入新的作息时间。

  再过一个月,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就将拉开秋季学期开学序幕,求学若渴的老年人也将进入新的作息时间。尽管发展老年教育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但在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对很多老人而言,在老年大学求得一席之位仍非易事。当前老年大学存在哪些痛点?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年大学?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继续教育生活?即日起,本版推出“老年大学启思录”系列报道,希望能为各方提供借鉴。(本报记者鲍杰)

  现状  报名需“过五关斩六将”

  福建厦门65岁的陈立生回想起前不久的报名经历,仍觉得幸运。厦门集美区老年大学杏林分校今年秋季的招生在7月上旬开启,报名的前一晚,陈立生早早就准备睡觉,并在手机上设置了闹铃,他准备凌晨2点就起来去排队。

  因为担心睡意太重而错过,陈立生还不忘叮嘱老伴,听到闹钟响就一定要把他喊醒,但事实上他并没怎么睡着。“上学期就是因为睡过头没报上名,这次可不能再耽误了。”凌晨1点多,还没等老伴叫,心生焦虑的陈立生就爬起来了。洗漱一番后,他打了个车直奔学校,到那里差不多是凌晨3点,但看到已有多位老人在排队,陈立生还是觉得稍晚了一点,“据说有人昨晚上11点多就在这里了”。

  早上7点半,学校的工作人员已提前来准备报名工作了,即便这样,陈立生缴完费已是八九点,他心中的石头这才终于落下。陈立生准备回家补觉时,眼瞅着长长的报名队伍,暗自庆幸“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队伍中,他的老同事罗红懊恼不已,“都怪老伴没及时叫醒我,今年怕是又要白排一场”。罗红一直想报时装表演和国标舞课程,但让她郁闷的是,时装班报了两年,国标舞报了一年半,硬是一个都没报上。

  报不上老年大学的名,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为避免老年人连夜排队报名的情形,浙江杭州退休干部大学就推出了“网络预报名+摇号”的规则。63岁的杨国涛为此还特意向女儿请教了一番如何操作,可他每次都未能闯过摇号环节。在最近的一次招生中,该校共有11600人次报名,平均中签率为4∶1,比当地民办初中的中签率还要低一些。

  “本以为过了五关,没想到还得再斩六将,老年大学由先到先报改为先预报再摇号,看起来好像公平、省事了,其实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僧多粥少的局面。”杨国涛感叹说。

  需求  六成老人有入校学习意愿

  老年大学招生火爆的背后,是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68岁的陈灵芝3年前随儿子迁居江苏扬州,带孙之余,她的生活圈子十分有限。去年底,在儿子的劝说下,陈灵芝在当地老年大学报了名,“遇到了老乡,学会了唱歌跳舞,也多交了不少新朋友”。

  山西太原64岁的齐绍元说,老伴比他先进入老年大学,看到老伴在社交、知识方面的进步后,让他有了危机感,于是也报名参加了智能手机和摄影班的学习,收获颇多。广东广州78岁的张明表示,上老年大学解决了他的“刚需”。“老伴身体不好,我们退休金也不高,请护工太费钱,我就在老年大学学习了中医保健、按摩推拿等课程,不仅排解了寂寞,还能为老伴服务。”

  然而,老年大学无法满足老年人入学需求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以广州为例,该市目前有各类老年大学32所,在校学员7万多人,仅占广州老年人口总数的4%。而根据广东省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省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应达到25%以上,其中珠三角地区要达到30%以上。

  据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肖坤介绍,该省目前共有134所市县两级老年大学(老干部大学),在校学习人数约为8.1万人,但全省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958.74万人。“据我们的调查,老年群体中有入校学习意愿的约占60%,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

  尴尬  公办老年大学也缺办学经费

  要解决老年人的入学难题,最显而易见的逻辑无非就是扩大招生规模、增加老年大学数量,然而,即便是当前承担老年教育主体的公办老年大学,也面临办学经费不足的难题。如果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能解决,即便现有老年大学想多开一些班多招一些人,也无法安排足够的师资和场地。

  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老年大学公办的占82.1%,公办民助的占4.7%,民办的占2.2%,民办公助的占11%。其中,公办的尤以各地老干局主办的老干部大学最多,此外也有政府直接主管的,军队自办或军地共建的,机关(群团)、大中专院校以及国有厂矿企业主办的。由于老年大学性质的多元化,造成其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也千差万别。

  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处副处长周绍峰告诉记者,目前在各地财政预算中,除了极少数政府直接管理的老年大学会以公办学校身份列入预算外,几乎没有专门的老年教育经费。有的是部门内部安排、财政定补,还有一些是企事业自筹、列入营业外支出,此外则是面向社会接受捐赠并适当收取学费。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亦有老年大学的负责人直言,考验校长本事的,除了招到好老师,还有就是向政府争取办学经费。即便是政府出资兴办的老年大学,同一个城市各个区的拨款也没有统一标准,很多时候是靠校长的“本事”甚至“靠刷脸”才能要到更多的财政补贴。

  尝试  多措并举求解“一座难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短期内不能大力扩充办学资源的情况下,一些老年大学已经在通过教学与管理创新,着力破解“一座难求”的窘境,尤其是久被诟病的“留级”现象,以使更多老年人获得入校学习的机会。

  据上海市奉贤区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已规定每位学员每个大类只能选报1门课程,比如报了越剧初级班,就不能同时再报越剧表演班,“限报制”有助于吸纳更多的学员名额。从新学期的报名情况看,新学员数量为12%,比往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

  武汉大学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张诗荣说,该校是通过毕业制实现“流量换增量”,最大限度地防止“留级不毕业”的问题。以该校摄影课为例,共开设有初、中、高级班和研修班4个班,每班学制1年,学满4年即可拿到盖有武汉大学老年大学和校长姓名公章的毕业证,每张毕业证上都印有编号,载入学员档案。据介绍,拿到毕业证的学员若想报个基础班再从头开始学做“留级生”,就再无可能了,因为学校规定学员毕业后不能再报名学这门课,这样也为其他学员空出了学位。

  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则利用互联网缓解了学位紧张的局面。该校副校长任宝洋告诉记者,尽管学校每期招收的学员人次已逾万,但仍无法满足不少老年人的需求,为了使更多人受益,该校自2013年起开办“天津老年远程学习网”,将该校30门共计426集精品课程录制成视频,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老年朋友选学,至今已有近千万人次点击收看。该校于近期还开发了APP软件,用户利用无线网络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就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尽享新媒体学习的乐趣。“相比实体教学,网上授课费用全免,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任宝洋说。

  声音  老年大学应成文化养老主阵地

  不过,业界也有一种声音认为,诸如“毕业制”等举措,实际上是逼老学员腾出位置,从长远来看并不见得是个好主意。因为老年大学不仅具有教育的属性,它本身还带着社交、养老的属性,即文化养老。湖南快乐老人产业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快乐老人大学董事长赵宝泉指出,当越来越多的老人把上老年大学当做养老方式而不愿意离开时,他们已成为老年大学的“存量”和“固化学员”,只要不进养老院就进老年大学。因此,老年大学将来可能成为文化养老的主阵地。

  “老龄人口既需要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也需要继续教育,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理事初世俊认为,主管部门应提高认识,给予老年教育多方支持,确保老年大学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他建议,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按照一定配额将成人教育经费拨付老年教育使用,使老年大学成为国民教育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运用市场力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充分调动社会、个人办学积极性,形成多元的投资格局。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马敏认为,当前,除了发展公办老年大学,还要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以及现有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等各类学校和文化馆、体育场、活动中心等单位潜在的教育资源,采取联合办班、委托办班、设立分校等多种教育形式,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多样化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问题。

  事实上,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后,地方层面的推进也已显现。据广州市老年人服务中心主任李绍滨介绍,该市今年发布的穗教发【2018】25号文,首次明确该市老年教育由市教育局牵头推进,文件对新增学校和经费来源做了明确表述,要求到2020年,各区至少建立一所老年大学,50%以上的街(镇)建有老年学校,30%以上的居(村)建有老年站(点),并要求各级财政逐步加大老年教育投入,按照办学场地、规模、质量等要素条件对老年教育机构给予适当的教育经费补助。

分享到: